摘 要:數學教科書只是知識傳播的一個載體,在實踐教學中我們要以新教育觀念去解讀新數學教科書,吸取教科書的精髓,但同時也不要被教科書所奴役,要能做到不束縛于教科書,能適時地跳出教科書教數學,并且要不斷提高自我,合理、大膽地開發數學校本課程,勇于成為摸著石頭渡大河的探險者。
關鍵詞:解讀;不束縛;從容走進
數學教科書是實現新課程改革思想及理論的重要載體工具,解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實驗教科書,感受到教科書滲透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數學的獨特魅力,處處讓孩子體會到數學就是我們生活、勞動、學習必不可少的一種技能和工具,體會數學是知識創新的重要基礎,凸顯數學的實用性。
一、 通過解讀新教科書,掌握數學教學新理念
首先,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新教科書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每節新課都設有一幅源于生活的美麗而熟悉的情景導入圖,使孩子們能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就是來源于生活的。通過看情景圖,說情景圖,想情景圖,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愿望。
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認識小數》的情境插圖,第五單元的《認識人民幣》的情境圖;二年級下冊第60頁例題“水果盤盛裝水果”出現余數的情景圖;孩子們似乎都找到自己的生活體驗,自然就能很容易、自覺地進入學習中去。
其次,更注重從實踐活動中鍛煉孩子的探索學習的能力。在新教科書中突出體現兒童發展與認知的生理與心理特征。如一年級下冊第42頁和43頁關于數的大小的比較,例題通過直觀的小棒圖,同樣瓶子里裝有不同數量的顏色球,通過讓孩子親自動手數一數,比一比等實踐,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 為什么要不束縛于數學教科書
教科書雖是知識傳播的一個重要載體,但不全是靜態呈現給我們的“已經完成”的數學,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影響人們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不要受唯上、唯師、唯本的傳統理念的束縛,不要盲目迷信和崇拜靜態的教科書,例如: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位置與方向》的例題1的情境插圖,顯示的是小明學校的位置以及太陽升起的預設情景,我們作為教師這時完全可以敢于質疑教科書,敢于修改變通使用教科書,不妨直接利用自己的校園,把小明化身為小朋友自己,把教科書紙面上的知識直接搬到課外現場進行,讓早晨的太陽光直接照耀學生,直接感受,讓校本的數學更接地氣,使教學更有效。所以要不束縛于數學教科書而死教書。
蘇聯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話:“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钡拇_,照本宣科的教師,哪怕再出色,也只能算是出色的“教師匠”。教科書本身有其系統性、完整性、普遍性,但也缺乏地方特色性。在使用新課標教科書后,我們發現教科書中留給教師可發揮的自由空間更大,在要求上只扼要指明單元教學目標,只對部分難點作提示,但不會做硬性規定,同時在選擇教法上也更靈活多樣,如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操作學習、體驗學習等。新課標的教學更側重孩子的學習過程、學習體驗、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培養。因此,有理由相信,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更應該用新教育觀念、新角度去看待教科書,所以,要不束縛于數學教科書,著力開發和探索教科書的外延精髓。由過去的“傳道、授業、解惑”型教師向具有開創研究精神的開發型、學者型教師轉變,才會使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至于變成單調、枯燥、乏味的義務,才會使學生、教師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樂趣。
三、 新世紀的教師要能走進數學校本教育
數學校本課程是一種充分體現學生選擇權利并努力培養學生選擇意愿和能力的課程,是真正把教與學歸位于“以學校為本”的實際教學,這種始終遵循“以學校為本”“從學校自身實際出發”“開展別開生面”的研究,更能反映一個學校真實、生動的教學實際,才是更實在的“活的教育”。因此,我們在適時跳出教科書的同時也要有能力走進數學校本教育中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實施新課標,成為新世紀新型教師。
四、 如何合理開發數學校本課程
在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數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為實現“以人為本,以校為本”的理念服務,重點強調數學的應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學生的數學知識與能力水平為目標,因此,善用身邊的數學資源尤為關鍵。
如何做到適時跳出教科書,合理開發利用數學校本資源是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挑戰。首先,教師要有勇氣跳出教科書,還要具有挖掘教科書的空白處或抓住知識的生長點和發展點尋求教科書外延的能力,教師更要具備敏銳的教育觸覺和積極的研究開發精神。
在數學校本課程的選材方面,我們主要從圍繞生活現象、利用生活場景、針對現實問題等方面考慮組織資源,確定綱要,制定地方特色教程,使之與教科書形成優勢互補。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一課《可愛的校園》,結合我校新生剛進學校,對于新校園新環境有一定的探知欲的優勢,我們大膽地把第一節課搬到校園現場進行教學,同時認識校園里具體的“1到10”。使教學工作更加具體化、數學知識更加生活化,這樣的數學校本,收效會更佳。
又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例題3關于組合的教學中,例題采用四支足球隊兩兩比賽來研究組合,這個相對比較抽象的問題,不妨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們大膽地把足球比賽換成四人小組兩兩握手、互相問候的情景活動,親身體驗“兩兩組合”“不重復”,也學會了基本的禮儀。使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悟。教師設計的課程不但有激情、有興趣,更獲得了愉快學習數學,感受生活的情感體驗。
只要我們肯鉆研教科書,敢于跳出教科書,善于開發具地方特色的數學校本教科書,我們的數學教育將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郭春荷.活用教材——試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6):99.
作者簡介:
鄺雁明,廣東省珠海市,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八甲景勝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