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數學沒有感人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豐富的語言內涵,有的只是枯燥、乏味、抽象。很多學生學數學很被動、很痛苦、很沒有成效,這也是很多家長、老師困惑的問題。那該知何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快樂的、高效的、成功的學好數學呢?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學生對教師設計的某種活動感興趣時,學生便會全身心的投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也會異常的好。
關鍵詞:創設;情境;快樂
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教學中如何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愉悅的學習課堂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枯燥感和畏懼感,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輕松而愉悅地學數學,本人從多年的教學經驗出發,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展開。
一、 整合學習材料,讓學習材料“生活化”
知識源于生活,所以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在數學教學中,一部好的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實踐經驗出發,使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生動,使學生容易感受。例如“噸”是個較大的重量單位,學生由于缺乏實際的生活經驗,教學前我組織學生走出教室,接觸社會,打開眼界,增大信息量,為新授新知做好充分準備。走進市場,到處可見一箱箱、一袋袋的水果。看:
這個水果約200 。(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這箱水果約10 。(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這些水果主要來自外地,是用一輛輛大卡車運過來的,那這一輛輛的大卡車能裝多重的水果,誰知道?(5噸)
在教授過程中,我以水果市場為背景,以水果作為觀察物,從一箱一車,層層遞進,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體驗,自然化難為易,增強了學生的親切感。
二、 優化學習活動,讓學習內容“實踐化”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指揮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造成功的欲望,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學生借助動手實踐活動能夠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我們應該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使他們在動手中思維,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如在教學“毫米的認識”一節,在認識毫米以前,學生已經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長度單位,為了讓學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我為學生提供了1分硬幣,學生非常喜歡的“字母”卡片和一些撲克牌等實物,讓學生在這些實物中找出1毫米的實際長度。這樣,就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事實——找1毫米的實際長度……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借助動手實踐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觀念,而且學生在動手測量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探索能力、創新意識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和發展。
三、 巧妙開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數學源于生活實踐。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內容只有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才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例知: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找規律》一課時,我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綜合實踐情景來激發學生自主研究的積極性。我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如果老師帶你們去看電影,你最想和誰坐在一起?”“拿什么樣的票你們就可以坐在一起了?”(教師出示10張電影票)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拿法?”這些問題提出后,學生一下子有了興趣,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四、 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練習是數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是促進學生拓寬知識面、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因此,一堂課的課堂練習要講求實效,不必要面面俱到,更不能采用“題海戰術”讓學生枯燥乏味、疲憊不堪。如果這樣,練習就成了學生的包袱,反而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采取適合兒童特點和能力的學習活動方式。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在學生掌握初步的規律之后,從自己的身邊入手,尋找生活的規律現象,我先讓學生完成“花邊規律”“字母規律”的練習后,出示了一個有關休假的問題:“張阿姨在一家單位上班,單位給他每個月有5天的連續休假時間。8月份,王叔叔準備用這4天休假出去旅游,你認為張阿姨在安排日程時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在練習中再次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總之,數學教學時要運用綜合實踐活動激活教材,激活課堂,激活興趣,調動學生情感的參與,使學生愛數學,愛學數學,而且學得輕松愉快。
作者簡介:
白麗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