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班化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設置教學目標,如何對教學目標進行定位,并且如何從教學的單元目標中分離出課時目標,是當前小班化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主要就在小班化教學中如何從單元目標中分離出課時目標進行進一步探析和說明。
關鍵詞:單元;課時;分離;目標
一、 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的界定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按照新《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學目標要體現多元化。單元目標是本單元教學活動中要達到的數學與思考、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以及學生情感、態度的總體目標概括。而課時目標是本課時要達到的以上四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是“總”,課時教學目標是“分”,兩者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制訂教學目標時,無論是單元或課時目標,都必須依據以下兩方面的要素:一是課程標準;二是學生實際。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從的關系,課時目標的制定要依次單元目標,而單元目標的完成,要靠課時目標去實現。
二、 如何從單元目標中分離出課時目標
一位數學教育家曾經說過: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便是課時教學目標。因為它反映了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在認知、情感、態度、技能和能力等多方面發生變化的一種期望,同時教學目標也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二者的行動指南,更是課堂中教師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教師從單元目標中對課時目標進行分離時,首先要明確知識間的各個基本層次關系,梳理出本單元的知識網絡結構圖。其次,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進行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并對學生的最近發展態勢做出準確的研究和判斷。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分離課時目標正常的方法便是從單元目標的縱向和橫向進行分離。然后再確定課時教學目標時,正常情況下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第一,線面結合、縱橫對照。教師要做到:把縱向對照連成一條線,并明確課時教學應為單元目標的實現承擔一種什么樣任務,同時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好哪些鋪墊和滲透;努力從構建學生認知結構考慮,做到橫向對照連成片,并根據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著眼同化和順應當前的學習目標和內容,并擴展和重建已有的認知結構,溝通單元與單元之間、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
第二,做到“三個同步”。即:教師要同步擬定一個單元各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并確定目標體系的層次和序列;并要同步考慮課時教學目標和達標練習、作業練習的內容,明確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同步考慮課時教學目標的構建和達標控制手段,進一步防止教學的目標和過程脫節;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單元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準確認、讀、寫5以內各數;并會用5以內的各數表示事物的順序和物體的個數,并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5以內數的順序和各數的組成;符號“>”“<”“=”的含義,掌握并運用詞語(大于、小于、等于)來描述5以內數字的大小;知道加、減法的含義,會運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內的加、減法。通過讓學生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它的縱向結構是“1~5”的認識“1~5”的加減法“0”的認識的加減法。從橫向看,“5”以內數的認識貫穿于每個知識結構之中。根據本單元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從縱向及不同的方面分析單元目標。
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會認、讀、寫5以內的各數,是數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所以應在第一課時完成。
第二課時通過讓學生從家里帶回3種水果,引導學生探索出由比物體數量的多少延伸到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因為只有達到了第一課時的單元目標,才能學習第二課時的比大小。在比大小的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認識5以內的各個數字。
從橫向分析單元目標,每個目標從單一到抽象,再到復雜。有坡度,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大到小,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每個目標既有知識的內在聯系,又有知識的前后銜接。
三、 分離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 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水平。教學目標是教和學雙方合作實現的共同目標,在分離課時目標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以及認識水平和能力的差異,教師要滿足多元化的學習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學習類型、智力水平、知識水平和學習進度進一步去理解、分析、加工、對課時目標進行分離。
(二) 分解制定課時目標時,注意課時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情景中學數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時教學設計應圍繞生活實際,設計從學生感興趣實情、實物、實事入手。教師可采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場景、表演、比賽等形式創設一種生動有趣的情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索的欲望進行進一步激發和模擬;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作者簡介:
姜仁文,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薛百鎮教學輔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