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想學”,營造民主與和諧氣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愛學”,創造知識和經驗的遷移途徑方式,讓學生“會學”,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學習和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想學;愛學;會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有效性的程度也在學生身上。有這樣一句話:任何有效而成功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主體參與。換言之,沒有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不是一種成功的教學。因此,為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和探索,從而自行發現數學原理,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品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激發參與學習的欲望。
一、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想學”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愿望來自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成功。創設恰當的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提高主動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的需求。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注重生活實踐,為學生提供生活情境的探索,更多的情境融入學生的生活中,情景創設與生活越貼近,激活學生思維的過程越好,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教師應根據教學和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生活事物和身邊現象中選擇素材,創設新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
例如,在對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學生用手指來表示每人的月餅數量,仔細聽老師的要求,然后去做。如果有4(2)快的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軍。請用手指數來表示月餅的數量。學生迅速伸出一根2(1)根手指。老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均勻地分發給小明和小軍。這時,許多學生感到困惑。他們中的一些人伸出一根彎曲的手指,問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說,因為每個人都有半個月餅。老師又問:“你能用一個數字表示‘半嗎?”學生們被老師的要求難住了。到這一點上,一個新的數(分數)學習已成為學生自身的愿望。
二、 營造民主與和諧氣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愛學”
教學過程應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和鼓勵的過程。教師正確運用“激勵”策略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無論在生活還是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教師應該能夠傾聽學生的思考和建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解釋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觀點,對于那些回答不正確的或不會回答的,我們要給予安慰,“沒關系,坐下來想想”,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應該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條件。另外,讓學生表述他的錯誤思維,讓同學幫助分析發現他的思路錯誤點,或讓其他同學給他必要的提醒,讓他一步思考下去,直到得到正確的答案。在課堂上,“很好”“好主意”“不錯的想法”這樣的贊賞的話語,雖說是簡單的語句,但對學生的鼓勵是巨大的,在課堂上,還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思考,積極發言,就是說錯了也不要緊,解決了學生后顧之憂,讓學生敢于想象,積極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變化的“激勵”策略,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成功,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在教學實踐中,我力求深入了解每個學生,找出他們的亮點,對他們及時贊美和給予肯定。例如: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我發現該學生很熱情,對班級很負責。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說:“我認為,我相信這位同學在以后學習數學會像他勞動一樣認真肯干負責。我相信他也會認真負責地完成數學作業。”在隨后的數學學習中,我一直在關注她的閃光點,及時鼓勵。因此,該學生的變化很快,在數學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在各種激勵機制下,學生會放下畏懼心理,就會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愛學,從而親身參與到學習之中。
三、 創造知識和經驗的遷移途徑方式,讓學生“會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造知識和經驗的遷移途徑方式,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再創造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可以首先展示課件,讓學生復習如何計算長方體和立方體的體積,然后回顧圓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然后拋出問題:“圓柱體的體積如何計算呢?”當學生推測“底面積乘高”時,可創造一系列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的知識轉移:圓柱體可以轉化成長方體嗎?如果是這樣的話,轉換后的長方體的體積和圓柱體的體積有什么關系?長方體的底面積和高與圓柱體的相關條件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式學習。通過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的啟發,采用切分、拼擺得到近似的長方體。整個推導的過程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沒有太多的解釋,通過溝通知識間的相互聯系,使學生能夠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
在教學實踐的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摸索,并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學風格,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如果我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想學,讓他們獲取成功的體驗——愛學,提供給他們知識和經驗的遷移途徑方式——會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和學習的主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實現我們的數學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增林,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三元區白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