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我國的中學教育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初中歷史教學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只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還有部分問題還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文中對于現階段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地分析與探討,并通過把信息技術引入歷史課堂的方式來對其間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措施
一、 引言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于我國長期處在應試教育模式當中,某些教師仍然在新課改進程中習慣性地使用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這些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教學實際的需求,需要采用一些科學、有效的辦法予以解決。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正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從視覺上、聽覺上沖擊著師生,給傳統教學帶來巨大的機會與挑戰。把信息技術引入初中歷史課堂,與初中歷史課程實現有效整合,是當前歷史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普遍關注的熱門問題,旨在使原本僵化、概念化的教學過程變得活潑、有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有效。
二、 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相比較于其他學科,歷史作為一門社會性、綜合性強的科目,對于學生的身心成長以及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一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學形式單一化,沒有緊緊圍繞課程標準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沒有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還是沿著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幾根粉筆、一本書,沿用應試教育中常用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地講解教材中的內容,學生在臺下苦記著筆記,茫然地接受著知識的傳授,一節課完成,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歷史課堂沒有吸引力,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或許只有一小半,思維沒得到拓展,能力沒得到提升,教學效果無法讓人滿意。
三、 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的運用策略
(一) 直觀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有效地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學習效果,僅依靠教師的講授是不夠的,得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讓學生對歷史課程產生濃厚興趣,才能通過學習,收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帶來的種種感悟。因此,在教學過程可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各種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比如學習《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時,我剪輯了電視劇《成吉思汗》的幾個精彩片段,新課開始時,通過多媒體屏幕進行播放,隨著鏡頭的不斷深入,學生被美麗的草原風光以及激烈的戰爭場面所吸引,紛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課的學習中來,自主探究:“這個畫面所展示的是我國哪一個民族的特征?”“騎在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再讓學生結合畫面說說蒙古印象:草原、羊群、蒙古包、馬頭琴、騎兵、游牧民、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等。輕松完成新課的導入。然后再展示兩組圖片:十二世紀北方草原統一之前生靈涂炭的戰爭場面和統一之后草美羊肥的蒙古草原。通過對比,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豐功偉績。直觀、生動的引入,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了一成。
(二) 穿越時空,拓寬視野
歷史教學,涉及的內容都是過去的人和事,和現實生活存在著時空差距。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借助信息技術來打破歷史教學中的時空限制,讓學生穿越時空,拓寬視野,身臨其境地感受、理解、掌握新知識。如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先用多媒體呈現如下畫面: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備戰;美軍向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把日本軍打得落花流水……;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代表面色陰沉、垂著腦袋,一臉緊張地簽署投降書。引導思索:“為什么日本天皇會突然宣布無條件投降?”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中,輕松感悟: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下,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國家注定要失敗,曾猖獗一時的日本法西斯也不會例外。要反對戰爭,以史為鑒,展望未來。以上精選鏡頭,清楚地將歷史事件予以還原,是讓學生直觀、正確地學習研究歷史的有效措施,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課堂的有效整合,意義非凡。
(三) 動手嘗試,自主學習
歷史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信息技術中的涂色、繪畫、書寫等功能可以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快捷、便利的平臺。如講《漢通西域》,可讓學生在白板上畫出張騫出使西域的進程圖: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大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白板上自主發揮,每個小組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筆,最后全班交流、討論,進行小組評價。圈點時用白板配套的筆,也可以更換筆的顏色。學生對這一教學活動表現出極高的熱情,都躍躍欲試,興奮的情緒悄然無聲地融入了歷史課堂。學生親身經歷了互動交流、協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又牢固地掌握了知識點,收效顯著。
(四) 巧用聚光燈、幕布,啟迪智慧
信息技術中電子白板的聚光燈功能可以有針對性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目標上。在探究長征歷程時,學生先觀察“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示意圖”,再把重要戰役、歷史事件隨著箭頭的閃亮移動而有序呈現:江西瑞金出發、湘江突圍、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會寧會師。在“閃亮”有序的登場中,讓學生上臺邊指圖邊講述長征的經過,每講到一個階段,聚光燈就聚光到這個階段上,學生可以直觀而清楚地把波瀾壯闊的長征場景、路線圖深刻地印在腦海中,這種聲、形、光并茂的技術效果是傳統教育所無法比擬的,突出重點,啟迪學生的智慧,課堂教學變得活潑、有趣。
交互白板幕布的功能,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也十分給力。如討論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時,根據學生講述,先只露出漢朝時中國經過這條商道傳到西域的商品:絲綢、瓷器、茶葉、鑿井鑄鐵技術等,而把西域傳進中國的商品遮蓋起來,然后提問:“商人們又把西域的什么物品傳入中國?”學生討論后,再移開幕布:良種馬、瓜果、樂器、香料等。學生明明白白地感悟到:絲綢之路是古代溝通中外文明的大動脈,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不同文明的交流與碰撞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學生直觀、深刻地認識絲綢之路開通的非凡意義,既突破了難點,又學得開心。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引入信息技術,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信息技術一定能在初中歷史教學這塊園地中,澆開絢麗的花兒,收獲豐盛的果實,讓初中歷史課堂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徐建忠.讓多媒體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綻放異彩[J].中學教學參考,2017(19).
[2]朱海英.多媒體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121-121.
[3]吳興明.讓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綻放活力[J].中外交流,2016(12):156-157.
作者簡介:
鄭可紅,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