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的認知發展有它自己的規律,教師與家長應該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要求,給予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要給孩子最多的是讓他們在快樂中健康成長、在游戲中生成素養、在互動中養成習慣,給他們一生可以留下的美好回憶,以及可以一生受用的溫暖與品質。但現在出現了超前教學的現象,即在幼兒園階段,就讓學生學習小學的知識。這是一個不該存在的現象,因為每一個階段,有它自身的特點,遵循規律,是給幼兒最大的愛護。
關鍵詞:義工聯;小班化;幼兒園
盧梭在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愛彌兒》這本書中寫道,所有的都是好的,為什么一經教師之手就變壞呢,教師要給幼兒自然、適度的教育,不能把學生變“壞”。同樣在家長義工聯的眼里,這些孩子就是我們的花朵,甚至是我們的未來,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明媚的、陽光的幼年時代,我們要給孩子歡笑與快樂,我們要給孩子在小學能夠有用的樂觀與善良、分享與思維。
現狀:幼兒小學化真實地存在著
幼兒小學化的現象通常有如下表現:首先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小學化,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與學生的學情、與學生的心理特點相適應。不是憑自己的主觀愿望,認為對學生好,就采取讓學生多學知識的教學手法。有教師以講授為主,沒有將認知融入具體的游戲中、情境里。有教師沒有對準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學生采取粗暴的批評方式。比如,學生遲到了,直接讓他們罰站。要知道所有的規則,對于幼兒而言,一定是在和風細雨中產生的。其次是教學內容超前,有些教師與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夠成才,甚至希望他們一夜之間能學會許多東西。家長與教師往往會將學生的成績拿來炫耀。這是這些成績應該是學生在班上學會尊重人了,學生拍球了,學會在角色游戲中分享了,甚至是學生自己上廁所、自己控制情緒了,放學會等家長一起走了。這些本來很重要的技能與幼兒可以學會的修養,部分家長與幼兒卻認為不重要。他們把目光聚焦在幼兒的數學水平上,誰能將數字從一數到一百,誰能做出十以內的加減,有家長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夠進行十以外的加減。如果孩子能會,他們會將孩子歸類到神童的范疇里。只是這些幼兒到了小學階段,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能力,慢慢也會跟大多數學生一樣。相反,當他們比別人超前學了之后,他們上課還會養成不認真聽課、隨意做小動作的習慣。最關鍵的是,本該讓幼兒參與野外觀察的時間、本該讓他們進行游戲的機會、本該叫他們認識一草一木的課程、本該聽他們唱唱歌、說說故事的課堂,這些都被取消了,那什么時候能夠還給他們。
一、 注重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為什么會出現幼兒小學化,家長義工聯認為,教師和家長要改變觀念,不要看重幼兒有了多少知識,要看他們擁有多少能力。家長與教師可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把這個作為評價幼兒的一把尺子。幼兒好模仿,他們的學習環境特別重要。良好的語言環境來自教師與家長的榜樣,所以教師與家長要帶頭使用文明規范語言,做到態度親切、溫和、有禮貌,用詞正確,說話簡單明了,堅持講普通話,言語的速度宜中偏慢,并伴有表情。如果幼兒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是非常有利的。孩子一口流利普通話,比會幾個簡單的數學題更能適應今后的發展。關鍵是,普通話在幼兒時期會是關鍵時期,不能將該學的學不好。例如幼兒早晨來園,家長可引導他們向老師、同伴問早,;穿衣時,教師可引導他們學說衣服各部位的名字;吃飯時,家長引導他們說出飯菜的名稱及營養價值;游戲時,教師可通過“角色”和游戲內容引導幼兒學習交流;上課時,教師要培養幼兒學會傾聽,這是一個終生受用的能力。有時候,一個人的好習慣,總是在幼兒園里產生的。所以家長與教師關注的點,應該是幼兒真正成長所需要的能力與素養。幼兒在聽了之后,就能學著根據提問完整地回答。當有的幼兒不善于用語言表達思維,只是點頭、擺手或用含糊不清的字、詞來代替。這時,教師要耐心地啟發幼兒用語言表達,如果幼兒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老師可以給幼兒明示一個新詞語。這樣的細節,家長回去也要反復去指導孩子。陪著他們一起成長,也許會發現家長與教師都會變得年輕,因為都是站在年輕的心旁邊進行守護,會產生一樣的心靈感應。
當家長過早地將孩子送去上社會上的教學機構,讓他們學繪畫、學數學、學拼音,可誰來陪孩子說話,誰來幫他們提升表達,誰來聽他們心靈的呼喚。
二、 注重培養幼兒參與社會的能力
幼兒園小學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危害,將學生過早地圈進了教室,本該是學生了解世界、參與社會的開始年紀。教師與家長要將學生帶進社會、帶進自然,不要讓他們在溫室里,在搖籃里生長。在《春天來了》主題活動下,義工聯可以組織家長帶著孩子去郊外踏青,在幼兒園旁邊的一個水稻田旁邊,孩子會在發現一些小蝌蚪,家長可以讓他們將這群可愛的小東西帶到了幼兒園來。教師會教孩子怎么去喂養這些家伙,會讓孩子去觀察這些蝌蚪,會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蝌蚪。現在的孩子,都沒在田邊走過,不認識農作物的名稱,他們之前也沒真正地看見過蝌蚪,只是在動畫上看過。幼兒有著天然的好奇性,他們會對著蝌蚪問許多問題,比如,沒有水蝌蚪會死嗎,一個小蝌蚪會孤獨地死去嗎,蝌蚪長大以后會是什么樣子,它們會記得小時候的模樣嗎。很明顯,野外的這次活動,讓學生學會思考許多幼兒園里沒有的問題,但這個思考問題的習慣,才是幼兒園給小學一年級最好的禮物之一。
接下來,“小蝌蚪”要住在幼兒園里了,幼兒主動承擔了照顧它們的任務。“怎么給小蝌蚪換水”“小蝌蚪變樣了”成了孩子們日常討論的話題。在這個活動中,家長義工聯感覺到,幼兒其實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動方式,這些都要借助幼兒園里豐富的活動來進行。幼兒學會了照顧蝌蚪,慢慢他們就學會了照顧自己的能力。幼兒學會了在實踐中,自己去尋找答案,漸漸他們會知道,有些問題,只要自己去參與就會有答案。這些親身體驗,比提前去學習小學的知識來得重要。
《指南》提出幼兒園教育要以幼兒為中心,直接經驗為基礎,課程游戲化的同時促使幼兒全面發展。教師與家長跟幼兒的成長應該站在方向一致的起跑線上,即我們要以發現孩子的快樂為我們的課程,要以陪孩子一起玩耍為我們的工作,我們要能遵循孩子成長的密碼,讓他們一路歡笑、一路前行。
作者簡介:
居瑤瑤,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李堡鎮丁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