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四期《競然如此》收官,我在最后一個位置登場,搭上了節目的末班車,講了一些我自己的故事。
其實在第一版的稿子里,我想和大家講的是三對母子在封閉的原生家庭環境里互相接受彼此的故事。在電競里,那些素人的,真切細碎的,讓人溫暖的是這三年多以來給我震撼最大的部分,只能留到之后再講了。換個角度去看,從一般網綜制作的模式來講,這檔節目又是非常素人的。
對,就是“素人”這個部分,在四期節目結束之后,讓我覺得有必要要拿出來做一些分享。
無論是對于電競,還是整個當下時代的內容制作,社交網絡熱度的入口對接上高品質拍攝和剪輯的素人內容,來輸出高密度的信息,這可能是如今內容制作的另一條出路。
成為藝人前后的“頂流們”在一個時間段里注定是趨同的,慢節奏的,沒營養的。因為人設在那里擺著,不是如此絕大多數時候都會被架在火上烤。而一旦人設崩塌,失去了流量,可能也就失去了一切。所以,是不是可以有一條新路,用更多的素人,說更多接地氣的大實話。
肯定有人會質疑,社交網絡的入口往往是和“頂流們”息息相關的,可電競不是,這是籃球、街舞、樂隊都無法比擬的流量入口。如果我們放下電競圈里常講的那些陳詞濫調,用電競來做一些高質量內容的入口,電競這個在熱搜榜上可以媲美如今各家頂流的入口就顯得價值非凡。
后面的部分,《競然如此》也做了非常好的示范,讓這些直播里面的翹楚,換一個成熟的包裝風格,形成一個完整而又有品質保證的內容時,我們就收獲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因為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像蕪湖大司馬這樣的主播,像應書嶺這樣的企業家仍然是素人,他們也有素人身上非常容易識別的地方,對鏡頭的不敏銳,偶爾飄向提詞器的眼神,正是各種各樣不自如的表現,讓他們的表達有了可信度,讓他們的內容有了向外的穿透力。

“素人+信息密度”的模式看上去是分不開,如剛才說的,有了明星節奏就必然會拖沓,哪怕是以信息密度著稱的《奇葩說》也逃不脫。同時,有了明星,就免不了說教。
對就是“說教”,畢竟不是哪個人都是李誕,可以消解 “上價值” 這個虛擬社交中有強烈趨向的狀態。不是李誕看得通透,而是觀眾們不喜歡被“上價值”的狀態,卻自己又不做到。所以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把希望寄托在李誕身上。
而素人恰恰可以如此,沒有了人設的包袱,有了就事論事的前提。
接著說兩句“說教”這事兒,我們為什么喜歡李誕,不是他做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兒,而是他一直在做我們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我們不是非要在“救貓”和“救畫”之間做個選擇,而是要時刻提醒我們自己別去說教其他人去救畫。審美的素養到了,有人舍生救畫可以稱贊,但用社會關系去綁架別人救畫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講電競的故事和“救貓救畫”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圍觀的人大多玩過游戲,了解其中的美妙,而又受困于“應該救畫”的社會關系壓力而不能全情投入,這些被推上前臺的電競素人們就成了戳破這件事兒的“李誕”,也是觀眾的寄托所在。
通過《競然如此》我們看到了這種基于電競創作更多內容的可能性,把電競作為一個主要的流量入口,以素人的身份去尋找更大群體之間的認同和共同困難遭遇的消解,傳達一些有趣的,不說教的東西。
這是電競在這個宏大的流量時代表現出的稀缺性優勢,希望可以在節目的第二季里去更好的踐行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