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富 李勇
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是指夜晚7h睡眠中呼吸暫停和低通氣反復發作次數≥30次,或者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5次/h,患者以呼吸暫停、堵塞、憋氣、血氧飽和度下降、打鼾、白天嗜睡等臨床癥狀為主,是一種免疫性、炎癥性疾病[1]。OSAHS發病率高、合并癥多,嚴重危害患者健康[2]。目前,OSAHS的發病機制并未明確。IL是白細胞產生的具有傳遞信息,激活、調節免疫細胞增殖和分化等功能的炎性因子[3]。研究發現,TNF-α、C反應蛋白、IL-6等炎性因子在OSAHS患者的血清中呈現高表達[4-5]。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分析OSAHS患者血清與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s)培養上清液L-23、IL-17水平,探討IL-23與IL-17對OSAHS患者發病與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OSAHS患者與非OSAHS患者各98例,分別設為OSAHS組與對照組,排除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減退者。OSAHS 組男 62 例,女 36 例;年齡 21~73(45.83±11.53)歲。對照組男 58 例,女 40 例;年齡 20~74(44.71±10.76)歲。OSAHS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于多導睡眠監測完成后次日清晨抽取兩份空腹靜脈血。一份在4℃溫育箱內靜置并以3 000r/min的速率離心10min,分離的血清置于-80℃的冰箱內待測;另一份進行PBMCs分離和培養,具體如下:將靜脈血注入ACD血液抗凝管內搖勻,按1∶1比例加入PBS稀釋搖勻,吸取6ml淋巴細胞分離液放入離心管內,并將稀釋后的血液置入該離心管內,在20℃的溫育箱內以2 000r/min速率離心20min。離心后由上到下依次為紅細胞和粒細胞層、淋巴細胞分離液層、PBMCs層、血漿層。吸出PBMCs層置入新的離心管內,離心管內加入PBS并搖勻,在20℃的溫育箱內以2 000r/min離心10min,并洗滌2次。加入重懸細胞后調節細胞密度為2×106個/ml,將細胞接種在培養板內,用500ng/ml Ionomycin和50ng PMN進行刺激試驗,收集刺激后的細胞培養上清液并置于-20℃冰箱內待測。采用ELISA法及相應試劑檢測血清、PBMCs培養上清液的IL-23與IL-17水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OSAHS組與對照組血清IL-23、IL-17 水平,PBMCs培養上清液 IL-23、IL-17 水平;比較經韓式懸雍垂鄂咽成形術治療后2年隨訪期內OSAHS組死亡(19例,因OSAHS并發上氣道梗阻、心腦血管意外死亡)與存活(79例)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比較(pg/ml)
由表1可見,OSAHS組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2 兩組患者PBMCs培養上清液IL-23、IL-17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BMCs培養上清液IL-23、IL-17水平比較(pg/ml)
由表2可見,OSAHS組患者PBMCs上清液IL-23、IL-17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2.3 治療后2年內OSAHS組死亡與存活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后2年內OSAHS組死亡與存活患者血清IL-23、IL-17 水平比較(pg/ml)
由表3可見,經治療后隨訪2年內,OSAHS組死亡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均高于存活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OSAHS是臨床上常見的、多發的睡眠疾病,是由于睡眠過程中反復發生的上呼吸道崩塌所導致的上氣道部分氣流受限、完全堵塞等而引起的反復的高碳酸血癥和間歇性低氧血癥,進而可能會導致患者發生重疊綜合征、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功能紊亂、血流動力學變化、神經功能紊亂等變化[6-7]。間歇性的慢性反復低氧血癥作為OSAHS患者病理生理的中心問題,會導致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在整個病變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且與患者的多器官功能損傷也存在密切關系[8]。OSAHS患者的上氣道炎癥會加重上氣道狹窄,延長睡眠呼吸暫停的時間,增多睡眠呼吸暫停的次數,且炎癥因子會對上氣道神經功能和肌肉功能產生影響,兩者功能遭受影響后又會加重OSAHS患者的病情,加重炎癥發展,增多炎癥因子的釋放,對其表達產生抑制作用,形成惡性循環[9]。因此本研究分析OSAHS患者血IL-23與IL-17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以期能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輔助性T細胞17(Th17)是與Th1及Th2存在差別的效應T細胞,能夠分化產生IL-17,并對炎癥反應具有調節作用[10]。IL-17是一種重要的前炎性因子,具有較強的活化和招募中性粒細胞的功能,同時能夠刺激T細胞,使其活化,進而對樹突狀細胞的成熟產生促進作用,并介導釋放多種炎癥介質,誘導機體產生炎癥反應,提高炎性因子在機體中的表達[11]。目前臨床對IL-17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炎等方面。已有研究指出,IL-17能夠激活NF-κB通路和有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通路[12]。而由于OSAHS所導致的低氧會對炎癥反應的啟動因子和關鍵因子NF-κB產生刺激,因而筆者推測IL-17在OSAHS疾病的進展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IL-23主要是由活化的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的,具有維持Th17細胞活化的功能,可對Th17細胞的增殖產生刺激,幫助分泌IL-17,促進炎性因子分泌[13]。研究發現,小鼠缺失IL-23的抗原呈遞細胞刺激T細胞分泌IL-17前炎性因子的能力降低,得出IL-23可能對IL-17的表達有一定影響[14]。本研究結果顯示,OSAHS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BMCs上清液IL-23、IL-17水平亦均高于對照組;OSAHS患者經治療后2年隨訪期內死亡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均高于存活患者。這提示,IL-17在OSAHS的發病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且由于IL-17與IL-23存在相同的變化趨勢,因而IL-23可能對IL-17的表達有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IL-23、IL-17可能通過影響炎癥反應參與OSAHS的發生、發展,高血清IL-23、IL-17水平患者預后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