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倩
【摘 要】民族音樂學已在我國發(fā)展37載,其在發(fā)展中構建出自身的學科體系,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但也涌現出一些問題,筆者擬對這些問題提出個人的觀點和建議,并對該學科未來發(fā)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學;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07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061-02
一、民族音樂學在中國
(一)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fā)展概述。民族音樂學的前身是比較音樂學,產生于歐洲,崛起于美國。20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音樂學家王光祈將比較音樂學帶入中國,雖然得到蕭友梅等人的大力支持,但比較音樂學在中國始終沒有得到接受和推廣。1980年6月,由高厚永先生發(fā)起,南京藝術學院主辦的第一屆“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成功舉辦后,我國民族音樂學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民族音樂學開始作為一門專門學科在中國發(fā)展。沈洽先生把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分成四個時期,分別是“比較音樂學”時期、“民間音樂”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學理論研究)時期、“民族音樂理論”時期和“民族音樂學”時期。①
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本土產生的學科“民族音樂理論”與西方傳來的“民族音樂學”是同一學科,因此提出用“民族音樂學”這一名稱取代原“民族音樂理論”名稱;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它們根本不是同一學科,建議廢除“民族音樂理論”這一學科名稱,用西方的學科名稱和研究方法建立中國本土的民族音樂學派。以上兩種偏于極端的提法顯然都不太適合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的民族音樂學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模式,也不能用本土的“民族音樂理論”掩住其光華,而是應該像祖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一樣,走出一條中國的民族音樂學道路。
(二)西方民族音樂學與我國民族音樂學的異同。西方民族音樂學的前身是比較音樂學,其研究對象是除本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音樂文化,因此其研究表現出開拓型特點。美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內特爾在其《什么是民族音樂學》一文中說:“民族音樂學的實際發(fā)展過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者來說,或許應該認為是那種有關無文字社會的音樂……如今世界上屬于‘無文字這個范疇的人種有: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大洋洲人、澳洲土著以及分布在亞洲各地的許多部落民族;這些人的文化經常被稱為‘原始的文化。”由此可見,歐美民族音樂學家在進行研究時常表現出“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思想,即將本民族文化視為“先進的”和“高等的”,而將歐美以外民族的文化視為“落后的”和“原始的”。他們對非歐美音樂的研究興趣,多半是出于獵奇的心理,或抱著為研究而研究的態(tài)度。②這樣的研究態(tài)度使西方民族音樂學者在研究時常不自覺地采用客位觀視角研究,因此他們只能觀察到外部對象,而無法融入其文化圈子,無法領悟到該音樂對于該文化中的人具有何種意義。以埃利斯的《論各民族音樂的音階》為分界線,西方民族音樂學者才逐漸從“歐洲文化中心論”中走出來,開始正視非歐洲音樂。
我國民族音樂學除極少數學者研究異文化音樂外,大多數學者都在研究本民族音樂文化,其中包括我國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民族音樂學建立之初的目的是建立中華民族的音樂理論體系,其表現出收攏性特點。中國學者常常采用既局內又局外的身份研究本民族音樂文化,因為他們不僅從小生長于現今所研究的音樂文化中,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以一名專業(yè)學者的眼光去研究,需要不斷地和自如地在這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身份中切換,尋找研究的最佳切入點。
比較音樂學在其發(fā)展演變中產生了西方民族音樂學,我國民族音樂學則來源于本土學科民族音樂理論,雖然西方民族音樂學和我國民族音樂學的起源和研究側重點不太相同,但是它們兩者的研究方法卻是一致的,我國民族音樂學借鑒和采納了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即將音樂與文化背景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方法。從比較音樂學到ethnomusicology的發(fā)展來看,很明顯,ethnomusicology與我國的民族音樂學有了更接近的思想基礎。在價值觀上,ethnomusicology所提出的“文化相對主義”價值觀,又是我們從事民族音樂研究的前提和基礎。③
二、民族音樂學在我國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
(一)注重“音樂”還是“文化”。在“民間音樂研究”時期,我國的大量音樂研究只研究音樂本體,忽視將音樂放在其產生和發(fā)展的特定環(huán)境中考察。為了改進這一不全面的研究方法,我國民族音樂學借鑒國外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不少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然而,近些年來,民族音樂學界出現一大引人深思的現象:許多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將對文化背景及其背后隱藏的深層意義放置于主體地位,而不重視對音樂本體的研究。我們可以理解這些學者想把音樂放在文化中去研究的良好意愿,但是凡事都應該把握“度”,過多的研究和論述文化,會給人以舍本求末之感。
筆者以為,民族音樂學專業(yè)與民俗學專業(yè)的關鍵性區(qū)別,在于是否在“音樂”上做文章,如果民族音樂學學者不將研究重心放在音樂本體上,那么其研究就會偏離航向,與民俗學研究毫無二致了。“民族音樂學”一詞的中心語是“音樂”而非“民族”,因此,無論民族音樂學者所研究的文化事象多么充滿內涵,也不能缺少對于音樂的研究,這是民族音樂學者必須恪守的原則。另外,有些學者將音樂本體分析生硬地插入其文章中,就稱該文章為民族音樂學論文,此做法陷入了一個很大的誤區(qū),不利于我國未來民族音樂學專業(yè)的發(fā)展。民族音樂學需要音樂本體分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應該將其與整體研究有機聯(lián)合起來,融會貫通,才不失為正統(tǒng)的民族音樂學研究。
(二)本土性話語體系缺失。我國民族音樂學從建立至今,已發(fā)展了37個年頭,在這短短三十幾年里,我國民族音樂學已逐漸形成凸顯自身學科特征的理論體系與研究范式。然從整體情況考量,中國民族音樂學仍處于學科發(fā)展的“過渡期”,在當今全球化的學術交流與對話中,其文化主體話語體系呈現出“失語”境況。④其“失語”表現,一是中國民族音樂學學者對民族音樂進行形態(tài)分析時仍舊采用西方的音樂形態(tài)分析模式;二是“西體中用”思維模式,即認為西方民族音樂學是研究主體,我國民族音樂學只是為其填充上中國式材料。不得不說,以上問題確實存在于每一位學者的研究過程中。
第一個“失語”表現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上世紀老一輩音樂家們?yōu)榱耸怪袊魳方缈焖侔l(fā)展起來,因此大量借鑒和學習西方的作曲手法,并將其普及到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后來的音樂學習者基本上都接受的是西方式音樂教育,西方的音樂形態(tài)分析模式先入為主地進入學者們的生活中,導致我們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我國的民族音樂學應該從現在開始著手,呼吁廣大學者以及有關教育機構加強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建構中國民族音樂形態(tài)分析的話語體系。第二個“失語”表現是我國民族音樂學長期以來形成的從“主觀到客觀”的研究模式,近年來相關學者提出人類學學科應從主觀對客觀研究轉向主觀與主觀互為主體研究的模式,我國民族音樂學與西方民族音樂學是兩個平等主體間的對話,各有特色,并無優(yōu)劣之分。
三、未來我國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方向
(一)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田野調查。時代雖然不停地向前發(fā)展,各學科也與時俱進地將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內容增加到學科中去,但是民族音樂學中田野調查方法卻永遠不會過時,它將始終伴隨該學科的發(fā)展。田野調查能使研究者直面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而這些創(chuàng)造者身上擁有無窮無盡的研究資源,因此田野調查才成為研究者的必修科目。只有不斷進入調查現場、在正確思想和實地調查理論指導下,并能夠科學地運用其方法和原則的調查人員,才能夠有較深入的體察和較多的發(fā)現。⑤
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電子載體越來越成為音樂民族志記錄以及音響資料與圖像采集的重要媒介。⑥民族音樂學者依靠這些電子載體使田野調查變得更加方便,例如,記錄方式電子化,取代了之前以文字為主的記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調查者需要在所調查村子里住上很久才能采集到資料,現在調查者可以通過微信、QQ等聊天軟件與當地人進行遠程交流,節(jié)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民族音樂學者的調查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增加了調查的實時性。
(二)重視應用民族音樂學的發(fā)展。應用民族音樂學偏重于應用和實踐,其學科內容包括對傳統(tǒng)音樂的記錄、保存、復興及展演活動和對上述活動的路徑和方法展開理論層面的總結、批評與研究。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高校專業(yè)音樂教育是應用民族音樂學應該重點強調的兩個方向。我國民族音樂學多研究本民族音樂文化,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tǒng)音樂有著共同的研究內容,因此民族音樂學可以宣傳傳統(tǒng)音樂,使其重新煥發(fā)生機,從而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傳承。高校專業(yè)音樂教育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部分,因為高校畢業(yè)生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和面貌,他們的層次也決定著下一代的教育質量。國家教育部門應該在高校專業(yè)音樂教育教材中增加民族音樂的比例,并且使民族音樂走進學生課堂,提高民族音樂的普及率。
民族音樂學在中國已經成為一門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學科,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不應忽視,未來的民族音樂學應該掃清發(fā)展道路上的障礙,邁向更廣闊的發(fā)展程途。
注釋:
①劉偉.民族音樂學在我國的分期發(fā)展狀況[J].當代音樂,2016.
②馮光鈺.近30年我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新趨勢——回眸1980年南京“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引發(fā)的思考[J].音樂探索,2011.
③劉琳,劉宇靜.論我國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定位[J].藝術教育,2008.
④劉芳.多元并置,融合重構——“中國民族音樂學反思與建構學術研討會”記述[J].音樂時空,2016.
⑤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⑥盧玉.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國民族音樂學實地調查的優(yōu)勢和困境[J].藝術研究,2017.
參考文獻:
[1]劉偉.民族音樂學在我國的分期發(fā)展狀況[J].當代音樂.2016.
[2]馮光鈺.近30年我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新趨勢——回眸1980年南京“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引發(fā)的思考[J].音樂探索.2011.
[3]劉琳,劉宇靜.論我國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定位[J].藝術教育.2008.
[4]劉芳.多元并置,融合重構——“中國民族音樂學反思與建構學術研討會”記述[J].音樂時空.2016.
[5]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
[6]董維松,沈洽.民族音樂學譯文集[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7]李昕桐.民族音樂學在中國[M].當代音樂.2017(3).
[8]劉勇.全世界民族音樂學家,聯(lián)合起來——兼論民族音樂學中國學派的形成和學術特點[M].中國音樂.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