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語琪
摘 要:從法理學的角度看,生態補償是通過法律的設計來尋求生態環境的利用和保護,協調人類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公平與社會公正。建立生態系統是緩解生態環境惡化的有效措施。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的發展,生態文明的建立也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只有兩者達到平衡,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社會。
關鍵詞:補償 生態 法律
1.生態補償的法律內涵
法律概念是法律制度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為法律制度的確定和適用提供了前提。因此,正確界定生態補償的法律概念是研究和構建生態補償法律體系的出發點。生態學的意義上是建立系統平衡理論,其重點是生態系統內部的功能和功能的關系。針對生態系統與自然屬性的研究中,我們認為生態系統在外界活動在遭受到破壞后,具有自我調整和自我恢復的能力。但人類活動卻損害了生態系統的這種功能。人類追求經濟學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大肆破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已經變得刻不容緩。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法律制度的發展和學者們對法律的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法制的內涵和張力也在不斷變化。
1.1生態補償的法律意義
法律的概念和內涵是時刻變動的,在早期的環境法中,生態補償的內涵與外延就與生態環境加害者的支付賠償是基本一致的,不利于生態補償法的構建及定性。但伴隨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的制定及實施,生態補償又添加了許多機制。環境致人損害是一種侵權行為。民法中規定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是一種既有的,可適用的民事責任制度。既然是制度,就應該發揮它解決目前生態實踐發展的困擾的作用。生態補償,側重于從公平、權利和義務的角度對于人類在進行社會生產和生活時超出自然環境系統的承載能力的人為干擾的補償,是如何進行人工處置和控制時所擔負的一種支出所做出的要求,以達到減輕和分擔自然環境系統壓力的目的。生態補償是通過結合相關利益主體以補償,調整生態保護背后有關利益方的補償。為了恢復、維護、改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的調整和利益相關者的保護,實現社會公正,國家、政府或受益人依照環境資源,利用生態環境,或是為了讓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從而損失的經濟和非經濟賠償法律的行為,可以算作生態補償,通過補償的本質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或者部門的利益,實現環境公平和分配,最終形成促進自然資源、環境、和人類和諧發展。
2.生態補償的法律關系
生態補償是法律關系的整合。法律關系是主體之間在規范社會關系過程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任何法律現象的存在都是為了處理一定的法律關系。沒有法律關系的運作,就不可能對法律問題進行技術分析,也不可能科學地理解和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理解和理清生態補償關系的要素,是建立生物補償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礎。享有權利的被稱為所有者,而另一方是債務人。在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法律關系中,權利人是指補償主體,即需要補償的主體。義務人指補償的主體,即有哪些主體進行補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主體是生態補償主體,生態補償問題是生態補償制度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政府作為自然資源的所有者和生態環境的管理者,應當以生態補償為核心。然而,政府是一個由各級政府組成的系統。國民消費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消費的公共產品由地方政府提供。因此,在政府的各項治理中,生態綜合治理是最主要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責范圍首先應該明確。根據這一理論。中央政府作為生態補償的主體,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補償的法律管理主體;二是生態補償系統關系的規劃與協調;三是將中央政府作為生態合作的主體,以生態合作的法律管理為核心。根據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制定統一的生態補償制度和政策方案。作為生態補償項目的具體實施主體,組織實施關系全局的重要生態補償項目。中央政府作為生態補償基金的發放者,負責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補償基金的支出。同時,地方政府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環境法律和政策的實施,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環境基礎設施的維護。
生態補償法律關系的主體原則的確定。首先,那些為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做出貢獻的人以及那些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利益受損的是補償的主要對象,就是生態補償的主體。在資源開發和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利益受害者是生態補償的補償主體,生態建設的過程中那些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了創建社會福利的奉獻者。這些是生態法律關系補償的主體。
3.建立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是協調自然資源生態價值與市場價值沖突的必然選擇。商品中的沒有差別的人類勞動,包括勞動者創造產品時的勞動消耗,以及社會對勞動對象和勞動材料付出的必要勞動時間。傳統認為自然資源不是人類勞動的產物。現代的觀點普遍認為自然資源是重要的生產資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經濟資源,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是凝結在人類的抽象勞動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之中,自然資源的發現體現為大量的物化勞動和轉移的過程,其中的資源價值包括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污染模式導致自然資源急劇減少,環境的繼續惡化,體現在森林資源的缺乏以及土地沙漠化上。生態補償法律制度是緩解嚴峻的生態環境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經之路。
結 語
目前,中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是對人類生存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巨大挑戰。資源、生態環境的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認可,基于傳統的命令控制的環境保護太缺乏激勵功能,適用范圍有限,所以只能向新的環保方向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年第1版。
[2] 張文顯著:《法理學》,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版。
[3] 王金南著:《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
[4] 康慕誼,董世魁,秦艷紅:《西部生態建設與生態補償一 目標、行動、問題、對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