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朗
摘 要:社會的發展與創新為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信息技術的創新更是廣泛的應用到我國的各行各業之中,在司法領域也不例外。為方便人們的訴訟需要,信息技術在司法領域則創新出了互聯網法庭與智慧法院。互聯網法庭與智慧法院的出現是時代與科技發展的必然,其公正性與嚴謹性更時廣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我國傳統的版權法理論在這種背景之下仍然沒有變革,之后在得到授權之后相關人員才能使用相關信息,但是這種單一的模式已經很難符合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我國國情,因此版權法學理論再這種環境之下必須進行變革。
關鍵詞:信息技術 創新 版權法學理論
引 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上的知識共享平臺越來越多,大多數知識共享平臺所倡導的理念是“信息自由”,但是這與目前版權法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信息自由和知識共享空間一步一步被版權壓縮,其關系已經到了十分緊張復雜的程度。因此,版權法為了適應如今社會與科技的發展,變革勢在必行。在現在的環境下,網絡知識共享平臺具有極大的合理性,因此版權法必須要做出的變革之一就是適當的擴大知識使用范圍。本文具體闡述了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版權法理論的變革意義與幾種基本操作方式。
一、信息自由合理的主要依據
目前來說,信息完全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無限制的傳遞與散播,知識作為信息的一種,同樣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流動。信息自由與知識共享在任何方面都具有合理性,例如倫理方面、法理方面甚至文化方面等。
首先在倫理方面,羅爾斯的制度倫理學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羅爾斯曾提出“基本善”的概念,因此我們能明確的知道信息也是“基本善”的一種。所謂“基本善”,指的是公民在進行合理生活規劃時需要的、重要的、必須的善目。其次在法理方面,多個國際條約以及多個國家法律都確認信息自由與知識共享是基本人權之一。《世界人權宣言》中第十九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在其他條款中也有涉及到信息自由與知識共享的內容,例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第十九條,它規定:“人人應有表達自由的權利。”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也有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站在公民的角度考慮,信息自由不光指的是發送信息方面的自由,同樣重要的也包括接收信息方面的自由。最后在文化方面,我國自古以來就推崇知識的共享,這方面在我國儒家學派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國的孔子最推崇的就是知識共享,他周游列國弟子三千,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過他傳授的知識。
信息自由與知識共享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之下十分合理,為滿足不同人對不同知識的訴求,我國的版權法理論是時候做出一定的變革了。
二、信息自由、知識共享與版權法理論之間的矛盾
信息自由與知識共享的合理性在第一點已經得到論證,但這而這與大部分現在正在使用的版權法有矛盾的地方,其中主要包括觀念、制度等方面的矛盾與阻礙。
首先在觀念方面,萊斯格曾經說過:“控制和自由時對立的范疇,控制是對自由的限制。”版權的作用就是讓著作者可以控制作品的傳播與流動,但信息自由所帶來的理念卻是“知識共享”,這兩者有著明顯的緊張關系。在一些盜版猖獗的國家,例如德國、瑞典等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盜版商販等所宣揚的就是“盜版有理”,他們的基本論據支持就是信息自由。
其次在制度方面,我國許多人的版權意識都非常薄弱,網絡的發展讓“盜版商販”更加猖獗,信息制造者的基本利益無法得到保證。因此,現存的版權制度再信息接收者、信息制造者兩方面都很難得到收效。因此,信息自由、知識共享與版權法理論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十分緊張的地步。
三、版權法理論的變革
信息的快速流動預示著版權法變革進行的必然性,正確并且合理的使用作品是版權法中最重要的平衡系統,擴大合理的適用范圍是目前來說較為合理的變革方式之一。
公眾對于印刷圖書的引用以及傳閱完全可以在圖書館或者書店內進行,從而直接滿足了公眾的個人學習需求。公眾也可以再網絡上發表自己對其的看法與感悟,這對公眾合理并且自由的獲取知識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在網絡數字信息席卷而來之時,對公眾獲取信息進行合理監管,就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一定的侵權風險。
版權法理論的變革不可能在簡單的修改之后完成,需要多數人的共同努力。
四、結束語
能自由傳播的才叫真正的信息,信息與知識可以同時為多數人享用,但前提條件是版權法必須能保護作者的基本利益。傳統版權理論無法維持現在信息平臺的穩定,因此版權法理論的變革迫在眉睫。但是變革也不能矯枉過正,必須根據我國信息平臺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版權制度必須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盡量同時滿足使用者與信息產生者的需求,努力讓信息自由與知識共享成為當今社會的現實,這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周林. 信息技術創新與廣泛應用背景下的版權法學理論變革[J]. 中國發明與專利, 2017, 14(12):15-22.
[2] 李蕾. 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析網絡時代著作權制度的變革與發展[J]. 知識產權法研究,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