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這個知識與信息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人們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達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重視高度,人們處處都在談論孩子的教育問題,人人都想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優質教育。即使是偏僻的鄉野農村,也是無一例外。甚至有的農村家長哪怕傾注一生積蓄、擠破門檻,也希望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學校去。一旦進入了學校,他們就以為萬事大吉、高枕無憂啦。
其實,在我看來,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樹,那么家庭教育則是這棵樹的樹根,學校教育則只是樹干。只有家庭教育這個樹根根系發達了,才能讓學校教育這個樹干粗壯。由于長期從事農村初中教育,讓我對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深感憂慮,因為人們過于注重對孩子的知識技能的培育,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情感教育,特別是基本的傳統美德的教育。于是,孩子成了家中的主宰或是小霸王,家長被孩子控制,或被孩子挾持,連說話的權利都喪失了,這樣一來,何談教育!何談家風!
雖然,我一直堅持對身邊的農村家長給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宣傳,對教育者角色重要性的宣傳,然而,對孩子的溺愛已成蔓延之勢態!角色互換已成蔓延之常態!
在家長已經成為弱勢人群或家庭教育缺失的這種情況下,農村孩子家庭教育的任務,也就毫無疑問地落到了學校老師的身上。那么,面對這些家庭教育缺失或錯位的孩子,怎樣進行素質教育,讓他們走上成才之路,成為未來的國家之棟梁?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健康心靈,從小事入手
學生最渴望的是情感教育,最喜歡的是老師對對他們的欣賞與鼓勵。教書這么多年以來,我一直注意呵護學生心靈,幾乎從來不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傷害。而我擁有這樣的教育理念則是在經歷了那件事之后。記得那是我剛剛教初中時,一個大男孩居然在一節早自習時哭了,一問才知道是被我所感動。因為在那時候,我常常利用早自習時間,私下里悄悄地給每一個學生進行情感溝通,或是進行毫不吝嗇地表揚。結果,這個男孩子告訴我,他說他在整個小學階段,老師從來沒有正眼看過他!而那一次,他感受到了老師射來的溫暖的陽光,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教育平等的滋味。于是,因為感動而讓他竟然喜極而泣!而這件普通的事情,也給了我心靈巨大的震撼。于是,從此我發誓,絕不把學生分成等級,要一樣地給予關心與呵護,一樣地給予陽光和雨露!
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我的一個學生因為沉迷于網絡,回家后每天手機不離手,深夜不睡覺。母親教育他,他便威脅母親:“你再說,我就跳樓”。于是,我在每一個班就這件事不點名地對所有學生進行了關于“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的專題講座。我悄悄地關注那個男生,發現他臉紅地低下了頭。后來,我又找了一個機會,跟他單獨溝通,讓他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并與他簽訂了一個如何控制自己、與父母和諧溝通的口頭協議。從此,我發現他越來越陽光自信了
二.培養良好習慣,從每一個細節入手
我以前上的是語文課,現在改為道德與法治課。在我看來,這兩門課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人文性極強。所以,一直以來,我堅持每節課給學生讀一篇美文或講一個故事,目的是給予學生真善美的情感熏陶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當然,我也始終堅持以身作則,讓學生從我的身上學到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端坐好,那么我自己就絕不站得東倒西歪,或是坐著上課:我要求學生愛護環境,我在教室里看到垃圾或笤帚之類的東西沒有回歸原位,我就彎下腰主動還原;學生書寫工整,我會及時在課堂上表揚,如果不能及時表揚,我就會用記錄本記下來,下次上課時,再補上;當我要求學生進辦公室要文明,看到他們輕輕地開門進去又輕輕地關門出來后,我會在課堂上給予熱情洋溢的表揚;而對一些表現突出的同學,我會把他們寫進日記里,并且在合適的時間朗讀給全班同學,讓優秀成為成為動力和榜樣。總之,我不放棄每一個細節,來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
三.培養遠大志向,從警句和故事入手
人無志而不立!我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志向的培養,在我看來,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是最好的勵志食糧。于是,我經常通過讀名人故事或說名人名言來鼓勵他們。甚至,我會在一些特殊的時期,給全班同學寫信,通過這種方式,來介紹警句和勵志故事。如2014年中考前夕,我給全班學生寫了一篇名為《讓生命之花盡情地綻放》的畢業書信,在信里,我在談到讀書的重要性時引用了一些古代關于學習的諺語,如:“勸君莫將油炒,留與兒孫夜讀書”“積錢積谷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讓學生明白古往今來,學習都是一個人的終生職業!又如2015年中考前夕我寫了《不需揚鞭奮自蹄,天道酬勤石開花 》的畢業公開信,在信中,我列舉了許多大器晚成的名人故事:如:“蘇洵27歲時發憤讀書,經過十年的閉門苦讀,成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陳子昂十七八歲未知書,因為擊劍傷人,便棄武從文,“慨然立志”,閉門謝客,數年攻讀,一舉成名;通過名人故事讓他們明白,任何時候努力都不晚。再如2016年中考前夕,我給他們寫了一封題為《好風憑借力,送你上青云!》的畢業贈言,其中就引用警句“有的人,一輩子只做兩件事:不服,爭取,所以越過越好成功了;但也有人,一輩子只做兩件事:等待,后悔,所以越混越差越凄慘了。”人“要 做最好的自己,唯有改變人的懶惰天性,才能登 上成功的列車。因為‘懶可以毀掉一個人,而‘勤可以塑造一個人!”通過這些名言警句,激發他們努力拼搏的決心和堅韌執著的信念!
總之,在我看來,農村孩子的素質教育,因為其大部分是留守兒童而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和立志的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不過,這只是我的一些不成熟或是粗淺的認識,表達的是我對農村孩子的無限熱愛和深切的憂慮。
作者簡介:劉清香(1968.8-)女,重慶市酉陽縣,本科畢業,職稱中一,研究方向:農村學生的心理問題,單位:重慶市酉陽縣銅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