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族民間舞是我國高校舞蹈專業當中重要教學內容之一,高校課堂教學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以及傳承基地之一,為了讓“學院派”的民族民間舞更地道、更具風韻,應重視課堂中對于傳統舞蹈既定的表演氛圍以及情境的營造。本文主要從情境營造的角度對高校當中的民族民間舞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情境教學方法,以期為今后的教學探尋出更為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 民族民間舞 教學 情境營造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我國高校教學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加強對民族民間舞教學手段的摸索與試煉,做好情境營造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順應時代發展,提升教學效率。
一、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舞蹈專業的民族民間舞蹈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很大問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學內容也相對較為傳統,大多數民族民間舞蹈教師在上課時通常只注重學生的肢體動作是否規范[1],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同民族的舞蹈也有著其獨有的民族特色,高校開設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其目的不僅是讓學生學會如何跳舞,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歷史文化[2]。目前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忽略了對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內蘊的解讀與灌輸,缺乏對學生內在感官能力的培養,導致目前我國高校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其“風格性”嚴重缺失的問題。
(二)、課堂缺乏吸引力
縱觀當下國內高校的民間舞課堂教學,大多數教員都能做到“口傳身教”這一基本要求,但高校的學生思維更成熟,情感更豐富,理解力也更強,此階段的民間舞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對于民間舞其風格特征進行“內模仿”的情感需求,因而高校與附中教學最大的差異,不光是對學生肢體解放與肢體協調的訓練,而是對學生思維習慣的訓練、提升和思維方式的引導與給予。需要教員運用更多的手段與方法,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力,增強課堂教學互動,捕獲學生的集中力,提高其學習興趣。
二、高校當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情境營造
(一)、營造場地情境
民族民間舞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其表演也是沒有特定的舞臺概念,小河邊、村寨旁都可以作為表演的舞臺,而這種特性也使得民族民間舞和其他的舞蹈種類區分開來,顯現出更加強烈的藝術特征。對于高校教學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為學生營造這樣的場地環境,讓學生在場地環境當中感受和體驗民族民間舞的不同,加深對舞蹈內涵的理解,這樣也能夠為學生學好民族民間舞打好基礎。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實施:一是對虛擬場地的創設。由于高校在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不可能真的將場地搬到相應的地方去,因而在對場地情境進行營造的時候需要借助一些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創設虛擬場地環境,來彌補高校場地的限制[3]。比如在教授傣族舞蹈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播放吊腳樓、叢林等傣族人民生活的場景,讓學生先了解到傣民族生活的地域環境特征、氣候特征、服飾特征等,再在課堂訓練時,配合傳統的傣族音樂,加以言語的啟發引導,啟發其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這樣的視聽體驗當中更為深刻地感受當地民族文化,從而在表演的時候能夠對傣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更為準確地把握和理解;二是實際進行采風。對于一些具備相應條件的學校來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到實際當地進行采風,真實感受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化,真正在那樣的環境當中去認知和感受,并且可以安排學生在當地進行舞蹈表演,給學生帶來較大的感官沖擊,這樣以后學生再表演的時候就很容易回想起當時的那個場地,從而增強舞蹈的表現力。
(二)、營造儀式情境
民族民間舞是來源于民間生活的,因而舞蹈本身的含義和民族民間生活有著很大的關系,特別是生活當中一些比較重要的儀式都會有相應的舞蹈,比如祭祀、祈愿等這些儀式,都是民族民間舞的重要起源,像是儺舞就是從民間的祭祀儀式或是驅鬼逐疫當中脫胎出來的,因而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注意到儀式情境對于民族民間舞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情境當中去感受舞蹈的起源,感受舞蹈當中所包含的更多內容,這樣才能夠對舞蹈理解更加透徹,不會出現表現偏差的問題。比如很多學生在表演南豐儺舞中《觀音坐蓮》這段舞蹈的時候往往表現得過于歡快,尤其是在戴上面具之后就會更加有一種喜感的效果,這就是對這段舞蹈的儀式環境不清楚造成的[4],其實這一段主要是要表現對觀音菩薩的祈求心態,是要抱著恭敬、虔誠的感受來表演,因而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先給學生創設這樣的儀式情境,可以讓學生提前觀看相關的儀式影像資料,包括視頻中的儀式是哪方面的,是為了什么而舉行的儀式,舞蹈是怎么衍生出來的,教師只有提前為學生營造這樣的儀式情境,才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所跳的舞蹈起源,避免出現鬧笑話的情況,也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畢竟學習舞蹈并不是只掌握跳的技巧就可以,還需要了解舞蹈的內涵,從而能夠將舞蹈表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這才是民族民間舞教學所追求的。
(三)、營造角色情境
在民族民間舞當中會有很多的角色區分,不同的角色其所表現的內容和舞蹈也是不一樣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民族民間舞所包含的藝術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例如在東北秧歌這種類型當中就有很多的角色區分,不同角色在表演的時候其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和風格也是差別非常大的,像是“鼓子”屬于幽默風趣的角色,而“棒褪”角色對于動作的利落性要求更高[5],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些角色的差異,那么就很難在表演的時候將不同角色的舞蹈要求表現出來,因而教師在日常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加強對角色情境的營造重視。對于舞蹈當中的不同角色需要教師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了解角色的特點、由來,接著對于一些舞蹈當中非常經典的角色,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角色專題,包括角色服飾、動作、配合等等,讓學生在這些經典角色分析當中掌握自我進行分析的方法,最后這是要讓學生來親身體驗,通過實際的角色情境體驗來真正感受角色的魅力和不同,比如教師可以準備相應的服裝,在訓練時加以服飾特點輔助訓練,如維族的帽子、辮子;傣族的包裙;羌族的腰帶等,并對于服飾特點所帶出的既定的動律動態進行解讀,讓學生在進行表演時,有意識地代入這樣的情境,去感受和體會。這樣,學生的表演會更自然,更具風格性以及真實的角色感。
(四)、營造民族生活情境
教師應該加強“風格性”組合的訓練,用傳統舞蹈的形式為學生營造一種傳統舞蹈表演時的生活情境,讓課堂中的民間舞更具“田野民間”的生命力,更有味兒。如,教授羌族舞蹈單元,在訓練女性胯部動律的時候,就參照羌族“巴絨”舞蹈的形式,讓女孩兒們連臂踏歌,突出胯部以及腰帶的律動。再比如,在進行蒙古族舞蹈訓練時,先讓學生找到蒙古族豁達、豪邁的心態,可以圍坐在一起,將頂在頭上的碗捧在手中,唱起蒙古族傳統的酒歌等民歌,尋找宴席時的氛圍和心態。隨后再自然而然地跟隨所營造的情景進入組合訓練。因民族民間舞都源于本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在課堂教學時,營造其民族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更為真實的內在情感,并將情感自然地帶入到組合訓練當中。
結 語
我國高校當中的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是研究和傳承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課堂情境的營造,激發學生對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熱情,在熱烈、真實、生動的課堂氛圍中,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高校課堂中的民族民間舞更“活”,更具韻味。
參考文獻
[1] 吳睿.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鋼琴伴奏的美學意蘊[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6):156-160.
[2] 王瑞潔.神形兼備——淺談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風格性的訓練[J].藝術評鑒,2018(16):114-115.
[3] 李娟.學院派元素教學法實踐中民族民間舞蹈角色特點的缺失[J].當代音樂,2018(08):112-114.
[4] 楊林.試析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教學規律——評《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教程》[J].新聞愛好者,2018(05):101.
[5] 穆瑞鷹.“互聯網+”模式下民族民間舞教學思考——以東北地區民間舞為例[J].藝術教育,2017(Z8):134-135.
作者簡介:何苗(1985-6),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學歷,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舞表演、教育、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