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和印度同屬于快速上升期的兩個大國,中印貿易關系如何發展深刻影響著世界格局。本文主要研究“一帶一路”下中印貿易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通過查閱聯合國數據庫及中印相關貿易數據,發現中印貿易關系存在如下問題:中印兩國貿易逆差存在并持續拉大,中印貿易摩擦加劇;中印資源互補性不平衡導致印度出口發展受阻,印度國內對華貿易保護主義逐漸興起;中印兩國由來已久的領土、邊界、發展戰略方面的地緣政治矛盾。為此,首先可以通過增加對印進口,加快本國劣勢產業優化升級;其次,建立中印自由貿易區有助于雙方貿易額的提升,有利于加快我國資本對外投資步伐;增強中印雙方政治、經濟互信,促進中印雙邊貿易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印貿易 一帶一路 貿易結構 逆差
引 言
一帶一路是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二者的一個簡稱。它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提出,借由古代絲綢之路之名,在增強此行認同感的同時,也是一種對于“一帶一路”未來發展價值的高度期許。到目前為止,“一帶一路”倡議共發展了五條線,北線兩條,中線南線各一條,還有一條橫貫亞洲的中心線。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陸海相連,各地區經濟圈的相互交融。從2013年項目實施至今,項目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各經濟走廊如中巴走廊,孟中印緬走廊等等,還有至今熱度不減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在幫助他國融資建設的同時,也推動了本國經濟的發展[1]。通過“一帶一路”,中國與沿線國家在經貿和文化交流上更加密切,雙邊貿易量也在逐步攀升,經濟互信推動政治互信,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高。
一、中印貿易關系特征
(一)中印雙邊貿易額逐步增長
從中印雙方的貿易額來看,從1992年的3.39億美元到2017年的843.9億美元,貿易額較1992年增長了近250倍,貿易量穩步持續增長,中國保持著印度最大貿易伙伴地位。雙邊進出口額方面,1992年中國對印度進口僅1.81億美元、出口1.58億美元;2017年中國對印度已經達到進口163億美元、出口680億美元,進出口額較1992年分別增長90倍和429倍。進出口額在2006年突破百億,此后三年雙邊貿易總額增幅維持在50%左右,增長迅速。中印雙邊貿易在2000年以前,貿易規模較小,貿易總額緩慢增長。2000年以后,貿易規模擴大,貿易總額迅速激增。
(二)雙邊貿易結構逐漸優化、貿易互補性逐漸增強
從中印雙方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向印度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由2003年的0.76%增長到2017年的3%,向印度出口占比的年平均漲幅為10.98%,對印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比重呈現不斷增加,但增速緩慢的現象。其次,中印雙方的貿易范圍也發生了變化,由單一制造業轉向農業、服務業等方面,參與貿易的產品種類逐漸多元化[2]。從中印雙邊貿易額來看,2017年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800億,創下歷史新高。從進口商品種類來看,印度對中國主要出口礦產品、化工原料及低附加值的賤金屬及制品,其中礦產品占據26%,高達32.5億美元。而印度對中國進口的產品其中56%為機電產品,價值403.5億美元,雙方貿易存在著互補性。最后,從兩國的政策上來看,自印度莫迪政府的上臺,印度推出一系列增強本國制造業的政策,這與我國“一帶一路”發展目標高度契合,為中印雙邊貿易快速發展提供又一個機遇。
(三)中印雙邊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
中印兩國作為同屬于一片大陸的兩個人口大國,巨大的需求空缺都在互相吸引著對方進入市場。對于中國來說,如今印度經濟增速僅次于中國,龐大的經濟發展需求和市場空白使得中國企業紛紛涌向印度市場,在手機、家電、汽車等等行業都有中國企業的身影。有數據顯示,早在2016年底,中國國產手機品牌已占據印度市場高達46%份額,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家電行業如海爾,美的等中國知名品牌也紛紛進入印度投資設廠。僅美的一家,從2012年進入印度市場以來,五年時間在印度銷售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30%,在建工廠占地面積43英畝,中國家電行業憑借著不斷投資、設廠、生產逐步擴大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在印度方面,自今年5月1日起,中國已大范圍取消對印度共28項藥品的進口關稅,從而進一步開放中國醫藥市場,鼓勵印度醫藥行業對華出口。中印醫藥貿易一直存在,早在2010年,中印原料藥進出口額占比已經達到12.69%,印度成為中國第二大原料藥貿易伙伴國。印度在中國醫藥市場占有率穩中有升,相信隨著今年中國又一輪對印藥物的免稅行為,中印醫藥貿易額會再創新高。
二、中印貿易關系存在的問題
(一)雙邊貿易差額加大
中印雙邊貿易額逐年增長的現象下,掩藏著雙邊貿易差額加大的短板。近十年來,印度對中國一直保持著年平均增長為19%的貿易逆差,并且是百億以上美元的逆差。在2016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更是達到526億美元的史上最高水平,雙邊貿易逆差問題不容忽視[3]。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國,2012年至2016年四年時間,從中國進口產品份額由原先的十分之一增長到了六分之一,向中國進口量平均增長5%。而印度向中國出口量卻大致呈現下降趨勢,印度對中國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呈現一增一減,印度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中印貿易矛盾不斷。據WTO數據顯示,自1994年至2017年8月底,印度對華共發起212起反傾銷投訴,一度領跑反傾銷中國的大軍,中印貿易關系想要再進一步仍需雙方繼續努力。
(二)貿易保護主義問題
新時期貿易保護主義以更加多樣化的非關稅壁壘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貿易保護更加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同時也更為隱蔽[4]。而印度對中國采取的主要是反傾銷方式的貿易保護。中印貿易沖突主要在于第二產業領域的矛盾。我國制造業起步較早,技術成熟加上熟練并且廉價的勞動力,導致我國工業制成品生產成本遠低于國際平均水準,占據一定比例的國際市場。隨著中印貿易的快速發展,物美價廉的中國工業制成品大范圍流入印度市場,嚴重沖擊了印度本國制造業。印度一直以來的優勢產業在于第一、三產業。印度工商部雖表示會嘗試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促進本國工業的對外出口。然而,現階段不可避免的,印度第二產業難敵中國,中印貿易逆差勢必會不斷拉大,印度對華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會更加頻繁。
(三)地緣政治問題
地緣政治即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產物,簡單來說便是周邊國家力量對比變化情況。中國與印度是領土接壤的兩個國家,相似的國情使得中印之間不可避免的進行對比。早期,世界的地緣政治中心在歐美地區,那時中印兩國剛建國,雙方有著一段“蜜月期”。但如今,世界地緣政治中心在亞洲,更為敏感的是中國的崛起。[5]昔日同層次的伙伴成為了你需要努力追趕的對象,同樣有著大國夢想的印度該如何?在地理要素上,中印邊界領土糾紛懸而未決,早期的西藏事件,印度接見所謂的流亡政府,維護反動達賴勢力,支持臺獨勢力,再到之后的洞朗邊境沖突,蔑視我國主權完整,嚴重傷害兩國情感。其次的政治格局方面,印度一直有“西向”傾向,追隨美、日步伐,與其他各國始終保持距離,政治立場不堅定。如,莫迪政府在藏南問題上的反復無常;美俄對峙是拋棄盟友俄羅斯走向美國。政治立場的不確定和對他國缺乏政治互信,使其很難與國家深入交流,以至于一直處于地緣政治中的自我孤立中。
三、促進中印貿易關系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擴大從印度進口
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中印貿易對彼此雙方來說都十分重要。為減少雙方貿易摩擦,中國應擴大對印度的進口諸如藥品、棉麻或者服裝制品、農產品及初級工業制成品等等。擴大從印度進口一方面是滿足本國的需求,中國人口眾多,需求龐大,僅依賴本國生產則缺乏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如果我國工業一再花費精力在低附加值的初級制成品上,既是一種浪費資源也是對本國工業更新換代的一種延緩。另一方面,擴大對印進口有利于提高印度對華出口額,緩和雙方逆差矛盾;引導印度藥品行業進入中國市場,有利于激活本國藥品行業活力,促進醫藥行業的創新。學習印度醫藥科研優秀成果,提高我國藥品行業的整體水平
(二)構建中印自由貿易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漸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推廣發展,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后是產業內部的分工發展。這種有差別的生產方式極大的提高了資源的利用,完善各國專業化的生產。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兩個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及其相似導致產業間貿易水平較低,構建中印自由貿易區有利于雙方取長補短,更好的吸收外資發展本國劣勢產業[6]。中國的制造業優于印度,印度的服務業競爭力高于中國,雙方可以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吸引對方優勢產業的外來投資,既能緩解兩國貿易逆差也是加速了本國產業的優化升級。與此同時,對中國來說,加大對印度的投資,有利于減少中國對印度貿易中的貿易壁壘,擴大產品市場,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效益。對印度來說,利于本國優勢企業更加輕易進入中國市場,占據中國市場份額,減少對歐美大陸的依賴,實現多元化生產經營。
(三)加強雙方政治互信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對印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印度國內的“中國威脅論”越發盛行,民眾對于中國企業進入印度也懷有抵制心態。經濟上的不互信反映的是中印政治的不互信[7]。若要真正的推動中印貿易的發展,增強中印互信便不可或缺。中印貿易摩擦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貿易制度的漏洞。為此,中印兩國應加強溝通交流,了解他國貿易敏感點,有效減少反傾銷投訴。完善本國法律法規體系,制定相應互惠措施鼓勵雙邊貿易。其次,政府出臺相關貿易文件措施,簡化進出口貿易流程,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積極主動地吸引對方投資建設。中印雙方政府都要正確認識貿易摩擦,對印度來說,要審慎行使貿易投訴權利;對中國來說,思想上要高度重視,積極發現貿易問題并妥善處理,減少后續貿易發展的阻礙。
參考文獻
[1] 謝向偉.“一帶一路”背景下完善中印經濟合作機制探析[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7(04):33-40+107.
[2] 李春頂,彭冠軍.中國—印度雙邊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及發展前景[J].中國市場,2014(41):3-14
[3] 高陽,胡瑞法.中印貿易變化原因及其發展策略分析[J].對外經貿,2017(06):31-34
[4] 金瑞庭.當前印度經濟形勢及推進中印經貿合作的政策建議[J].中國物價,2016(03):20-22.
[5] 楊思靈,高會平.一帶一路:印度的角色扮演及挑戰[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5(03):1-7+108.
[6] 劉歡,王會強.構建中印自由貿易區的產業內貿易效應分析[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6(01):1-4+9.
[7] 劉真,劉穎甜,程斌秀,曾鳳偉.“一帶一路”背景下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進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邊界與海洋研究,2017,2(06):49-61.
[8] 劉冰,陳淑梅.RCEP框架下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經濟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 2014(06):91-98
[9] 陳子越.印度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認知與中印關系的未來[D].北京:華東師范大學 2018:44-47.
[10] 賈凱. “一帶一路”貿易網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 2018:23-25.
作者簡介:丁玉潔(1998——)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6級本科生,國際商務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