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楊小艷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調整農業產業,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文通過對白龍塘鎮碾子溝村特色產業吊瓜發展情況,發展趨勢的調查獲得的一些感性認識和一些理性思考。
關鍵詞:碾子溝村 吊瓜產業 脫貧致富
西鄉縣是農業經濟大縣,近年來農業經濟產業結構雖有所調整,但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還未達到全面優化,仍然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合理等突出問題。近年來,為實現縣域經濟得到有效發展,振興鄉村經濟,縣內鎮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引領經濟發展。
一、碾子溝村基本情況及吊瓜產業的發展現狀
1.碾子溝村基本情況
碾子溝村位于西鄉縣白龍塘鎮東部,距縣城32公里,有5個村民小組,共526戶1557人,縣道西子路穿境而過。全村現有勞動力950人,其中外出務工680人,占勞力總數70%。現有勞動力多為婦女或留守老人,勞動力資源極其弱化。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村內閑置土地較多,適宜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的農業特色產業區位優勢良好,發展潛力大。
2.吊瓜產業發展歷程
碾子溝村是西鄉縣最早發展吊瓜產業的地方,2013年從浙江引進吊瓜試種30畝成功后,逐年在村內及其他縣鎮村開始延伸,目前已具備了一定的生產規模,農戶分散種植,吊瓜籽的加工與銷售、龍頭企業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產業基礎。近幾年,吊瓜種植效益逐年穩步提升,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2017年碾子溝村90%的耕地都全部種植吊瓜,近2000畝,達到人均1.2畝,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吊瓜種植收入占種植戶農業收入的70%以上。吊瓜已成為該村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
3.碾子溝村吊瓜產業發展的特征
近年來,村支部、村委會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幫扶部門縣政協辦的傾心幫扶下,充分研判村情,成立吊瓜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供應種苗、免費技術指導、保底價回收,走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的路子,實行“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的模式,進一步延伸吊瓜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帶領村民大力發展吊瓜產業。
二、吊瓜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先天條件優越,后天技術不足
西鄉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發量457.2毫米,總的氣候特點是:受南北兼有的氣候和多樣地形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季氣溫回升快,夏無酷暑,秋季多連陰雨,冬無嚴寒,少雨雪。碾子溝村屬低山丘陵地區,喜氣候溫潤,90%以上都是溝壑沙土地,多屬半陰半陽的環境條件,排水條件良好,適宜種植吊瓜。
(二)創新引領驅動,持續輸出不足
碾子溝村通過合作社(公司)+農戶+電商的運作方式發展吊瓜產業,通過吊瓜種植,產品收購和加工等一條龍服務的吊瓜產業發展模式。吊瓜子銷售雖通過電商的銷售模式現已解決,但加工廠每年僅能收購吊瓜籽150噸,加工炒制時間只能維持3個月左右,造成長期無吊瓜籽可加工,無炒制的吊瓜子銷售,無法實現持續有效輸出。因此,開展吊瓜種引進和栽培示范,對這個西鄉縣區域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具有極高的意義。
(三)品牌成效初現,做優做精不足
2016年村吊瓜產業發展大戶注冊成立成立了宏志農業發展公司,并注冊“漢牧園”牌吊瓜子商標和辦理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2017年碾子溝村為落實全縣“四個一”產業扶貧體系,在縣電商辦的幫助之下,實現吊瓜子通過電商進行網絡銷售,促使農戶更有激情發展吊瓜種植。
吊瓜產業深層次發展還是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吊瓜規模種植初次投入資金大,發展也具有一定的風險;吊瓜籽收購和加工需要投入資金大,廠房建設和加工設備購買操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吊瓜子電商銷售渠道需要更精準、更靈活、多樣化的資金投入,同時還需要提升消費意識,都需要廣告宣傳來實施。
三、縣域內吊瓜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應走的路徑
吊瓜種植在碾子溝村帶動全村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發展引領村域經濟發展的好路子,也在碾子溝村精準扶貧工作中也起到了良好的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子,建議在縣域內其他鎮村進行推廣種植,推動吊瓜產業得到充分發展,成為能夠全面帶動農戶有效致富奔小康的特色產業。
(一)發展提質增效,政策扶持是關鍵
吊瓜產業發展規模經營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資金和土地流轉是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因素,建議由政府部門出臺補貼、獎勵等方面優惠政策,解決產業發展大戶、企業、合作社吊瓜產業發展政策支持的問題;村鎮銀行、互助資金協會積極為吊瓜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解決經營主體資金瓶頸問題;村民自治組織在所在村域內積極開展“三變”,讓承包地實現“三權分立”,鼓勵農戶用土地入股吊瓜種植,實現集約化生產,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積極構建吊瓜產業各種溝通平臺,同時也鼓勵培育吊瓜專業合作社、吊瓜栽培技術科技協會等新型經營主體,盤活吊瓜產業發展各項資源,全力支持吊瓜產業發展要讓農戶看到了效益,才會讓產業帶動發展,
(二)提高種植水平,新型農民是核心
推進吊瓜產業發展,提高種植水平,還需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對吊瓜種植技能的專題教育培訓,采取企業、合作社與職業院校、農技部門開展合作,通過現場教學、遠程教育平臺、手機APP、手機微視頻等方式開展吊瓜種植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高吊瓜種植水平,助推村域脫貧攻堅。同時,也可以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也鼓勵大學生反向創業,利用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帶動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三)提升生產附加值,品牌效應是要領
吊瓜子的加工和銷售需要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同步提高吊瓜子的市場競爭力。在吊瓜子的加工過程中要建設高標準的吊瓜籽加工生產廠房,引進高質量加工機器;在銷售過程中要配備保證吊瓜子儲藏和長距離運輸的冷庫和車輛,以保證吊瓜子在銷售前后能保持同等品質。吊瓜子也要積極開展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的認證,以便于達到規范且合理的技術標準,形成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只有將吊瓜種植之后取得實在的經濟效益,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吊瓜產業發展才能夠成為群眾認可,消費者滿意的特色有效長期主導產業。
作者簡介:陳林(1986—),男,漢族,陜西西鄉人。中共西鄉縣委黨校教師,2013年畢業于延大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專業,研究方向:人學與現代化。
楊小艷(1985—),女,漢族,陜西西鄉人。西鄉縣城北小學教師,大學本科學歷。單位:西鄉縣城北小學,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