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魯斌
摘 要:當前,面對新常態、新形勢。習總書記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因此,深入探討如何推動國有企業加快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對保障國有經濟健康發展、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及最大化地發揮國有企業對市場經濟的引領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此,本文深入研究探討并提出加快完善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措施和建議,從而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
關鍵詞:現代企業 制度 國有企業 建議與措施
一、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和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1、深化產權制度改革
產權制度是指以產權為依托,對財產關系進行組合、調整的制度,合理的產權制度具有界定和規范財產關系,提供激勵,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形成穩定預期等功能。但目前,我國部分國有企業產權關系模糊, 產權主體不明確,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事件時有發生。
為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必須切實做好國有產權制度的深化改革工作:(1)明確國有產權實施邊界,將國有資本所有權與國有企業法人財產權正確分離對待。一方面,國家是國有企業產權的唯一合法代表,擁有對國有企業法人財產的最終所有權。另一方面,國家和授權監管部門不能無故侵犯企業的自足經營權和企業的法人財產權,企業以其所擁有的合法的法人財產權承擔應履行的責任。(2)建立國有企業經營制約機制。實現企業獨立行使法人產權之后,就是要建立一套能明晰企業應負的權利和責任、能對經營者所有權有所制約的機制,使得國有企業由有能力的經營者在合理制約體制下經營國有企業,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3)明確國有企業在產權關系上的自負盈虧責任。目前,仍有許多虧損企業在企業難以為繼時直接把自己甩給國家,國家實際上是通過社會稅收來解決個別爛攤子。而改革產權制度就是要明確國有企業和國家各自承擔的責任,國家應以對國有企業投入的資本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4)在企業產權關系得到明晰的基礎上,推動國有產權合理進入產權市場。國有產權進入產權市場可以通過優良國有資產來吸引較多的社會資本,放大國有資產的產權功能,提高其影響力和帶動力。同時又能使國有企業經營受到股權多元化體制的制約,確保國有資產的經營效率。
2、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國有企業深化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驟之一,其意義在于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既有利于國有資產與外部投資者的有效結合,增加國有企業實力,又是企業搭建協調運轉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有利于推進公司制改革,還是強化國有經濟對于市場資本凝聚力的抓手,有利于國有經濟戰略布局調整。
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1)整合國企良性資產吸引外來戰略合作者。一般競爭性領域中的國有企業,面對殘酷的市場經濟,可通過將優良資產分離打包的方法,吸引有實力的外部投資者,形成抗風險能力更強的多元化股權企業。(2)不同國有企業之間,可以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來實現多元化重組整合。通過固定資產或流動資金入股形式,多個國有企業之間可持有其他國有股權,而本身股權也會被稀釋,從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股權結構。(3)引導企業培養內部員工積極入股。企業的內部員工既是企業雇傭的勞動者,也是帶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企業發展的越好,員工的利益就越多。因此,可以引導員工積極入股企業,從內部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4)通過債權轉股權和減持國有股等方法,使得國企投資者由一元化變為多元化。實施債轉股,將有條件的國有企業的對外欠賬轉為債權者的股權,可有效緩解企業債務負擔和財務成本壓力,有利于企業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的構建。
二、合理布局國有經濟并準確界定國有企業功能
加快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外部因素有三:公有制經濟實現多元化,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優化調整,國有經濟的活力不斷增強,而實現這些的基礎是提高國有經濟的運營效率,運營效率的提高則需要國有經濟進行合理布局、國有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并且準確界定了國有企業功能。
1、合理布局國有經濟
合理布局國有經濟,有效配置國有資源,這是國有企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立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而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核心則是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可從以下兩點著手:(1)建立國有資本合理配置機制。國有資本的投入要符合國家戰略和民生需求原則,在配置時應多予以傾斜,重點關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行業,保障社會穩定,并對服務民生、公共基礎、生態環境、前沿科技等涉及社會福利的領域進行重點扶持,增進人民福祉。(2)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引導國有企業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合理謀劃產業調整,根據實際情況來發展副業或是突出主業,并加快主副業分離,打包企業優良資產,從而通過產權和資本等市場,吸收民資和外資參與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制,發展為混合所有制經濟。
2、準確界定國有企業功能
國有企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功能范圍并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改革發展:(1)公共服務類企業。對于這類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務類企業,要大力發展和培育,支持其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優良的公共服務產品,同時也要加強相關監管,推進市場化配置資源,并依據其功能定位對其進行定期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確保其始終保持競爭意識。(2)自然壟斷類企業。這類企業多為軍工、國防和涉及經濟命脈的行業,要分類對待,特殊監管,強化政企分開和特許經營,實行行業自管和輿論監督,并根據經營范圍和行業特點實行壟斷性業務和競爭性業務的分離。(3)一般競爭類企業。這類企業沒有特殊照顧,完全靠自身實力拼生存,因此要加快公司制改造,鼓勵和引入多元化投資者參與其中,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加速其國有產權市場化、資本化,以現代公司的姿態立足于市場經濟中。
參考文獻
[1] 甘天銀,《論現代企業制度下我國國有企業改革》[J],《現代商貿工業》,2010年第5期。
[2] 網絡,《現代企業制度》[EB/OL],管理百科/百度文庫。
[3] 高潔,《我國企業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M],[期刊論文]《商業研究》,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