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摘 要:世人皆知,古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而迄今為止只有中國的文明生生不息,流傳至今。歷經千年而不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字的出現及使用,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從文字的產生直到今天文字已有幾萬之多。不容置疑,每個漢字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文字背后的意義不容忽視,特別是快餐文明充斥的現代社會,理解文字含義,靜心沉淀顯得尤為珍貴。所以特此以“道”字為例進行分析,而“道”字含義似乎貫穿古今,把無到有,實到虛,無我到有我之境,天人合一之意展現近乎完美。所以本文簡單討論“道”字三個層面,本義,具體形象義和抽象義。以及淺析“道”字含義的現代意義。
關鍵詞:道 具象 抽象
一、“道”字本義
(1)(2)(3)
這是“任重而道遠”的道字,本為會意字,(1)是金文的形體,其兩側是個“行”字,“行”字原表示十字路口,在這十字路口內部有個“人”(上“首”下“止”),這就表示人在道路上行走。(2)是小篆形體,變為從“首”從“辵”,其實,也正是金文的省變。(3)是楷書的形體。
《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道”字的本意為“路”,如《史記·項羽本紀》:“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1]”其義為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路程不過二十里罷了;《周禮譯注·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2]”從這里又可以看出另一種韻味,這里呈現了兩個系統頗為有意思,一是農田系統,二是溝洫系統。農田以“夫”為基本單位,一夫受田百畝。而夫田和夫田之間有水渠稱為“遂”,遂上有稱為“徑”的道路。每十夫之田之間,有稱為“溝”的水渠,溝上有稱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間,稱為“洫”的水渠,洫上有稱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間,有稱為“澮”的水渠,澮上有稱為“道”的道路。每萬夫之田之間,有稱為“川”的水渠,川上有稱為“路”的道路以及我們最為熟悉的《山海經·海外北經》:“道渴而死。[3]”中生動形象的描繪了夸父在逐日道路上的艱辛。由以上我們確實不難可以看出“道” 字的本意就是道路。
二、“道”字的具體形象義
“道” 字字義不可能一成不變,也可以看出事物的發展并非是固守不前的,隨著時代的變化事物需要文字進行表達,但是文字的數量是有限的,理所當然的文字意義便有所演變,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從上文的道路可知路是走出來的,這邊到那邊,中間便有一段路程,這便是行程。如《孫子·軍爭》:“日夜不處,倍道兼程。[4]”便是行程的具體表達。由“路”可以引申為“規律”,如《荀子譯注·天論》:“循道而不貳。[5]”也就是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不違背。由“規律”可以引申為“方法”,如《商君書注釋·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6]”這是說:治世不只是一條途徑, 有利于國家不一定要去學習古代。治國有方,有主張,所以“道”又能引申為“主張”如《孟子·騰文公上》:“從許子之道。[7]”這是說:根據許子的主張。“道” 也可做“導”字的通假字,讀作dǎo,如《左傳·襄公三十年》:“不如小決使道。[8]”意思是: 不如決一個小口,把河水疏導出去。
由小及大,于細微之處見不平凡才是我們所要追尋的意義。
三、道字的抽象義
“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讀來非常有韻味,但是如果真的需要說出其具體意思,確實有難度,從而達到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外,我們能體會到我們先賢的智慧,把不可言說的意思,自己所不了解的可以說是在那個時代無法用科學解釋的事用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便是“道”字抽象意義的最初表現,而且涉及的范圍極廣。
《莊子》中有一段對話,東郭子問莊子:“你所謂的道,究竟在那里?”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說:“指出一個地方來!”莊子說:“道在螻蟻身上。”東郭子說:“怎么這樣卑下呢?”莊子說:“道在細小的米粒中。”東郭子說:“怎么更加卑下了?”莊子說:“道在瓦甓里面。”莊子強調“道無所不在”。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無所不在,天下萬物都是道的體現,象中寓道,所謂“無逃乎物,至道若是”。毋庸置疑的可以了解到物只是道的載體,故目擊而道存。道在無象的意義充分表達出來。雖是無象,確實決定世界意義的根本。而道究竟是什么,無法用語言具體確切的表達。
總 結
“道”字的具象意義和抽象意義并非是涇渭分明,一點關系沒有,兩者的聯系也是非常緊密地。如《古尊宿語錄》中記載:“問:“如何是道?”師日,“五風樓前。”問:“如何是道?”師云:“墻外底。”云:“不問者個。”師云:“問什么道?”云:“大道。”師云:“大道通長安。”問:“如何是道?”師云:“家家門前長安路。[10]”在這里,僧徒所問的是抽象的道,而禪師則由具體的道路來作答。禪師們為何選擇道路之類的意象來回答抽象的道?正像我們上文所說的,道無處不在,道又無處可覓。所以關于道在何處以及如何是道的問話,禪師都回避直接回答,而常以道路在何處來作答,但這并不是讓你從石頭、樹葉中間尋找道。道不在任何地方,道不是任何東西。這里突出一個問題:具體的物象和抽象的道的關系。
所以越是在這個快速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慢下來,僅僅一個“道”字便蘊含了如此重大的意義,那么我們所沒有發現的事物會多么震撼人心。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華書局
[2] 楊天宇《周禮譯注·地官·遂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1日出版
[3] 《山海經·海外北經》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孫子·軍爭》山西古籍出版社
[5] 張覺撰《荀子譯注·天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1 版
[6] 高亨《商君書注釋·更法》中華書局1974年11月出版
[7] 《孟子·騰文公上》中華書局出版社
[8] 《左傳·襄公三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9] 賾藏主《古尊宿語錄》中華書局1994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