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哲
摘 要:基于社會的發展,人類思想的不斷進步,人性化的理念被提出。在這種情況下,影像藝術需要跟人們進行更加深入的互動才能更好地發展,所以新媒體影像互動裝置藝術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互動影像藝術在基礎的影像藝術中算是做了一步小小的跨界。它幾乎完美的實現了人機互動,使人們能夠切實的參與其中,并且是以一種新鮮的互動方式,以極近的距離接觸到影像藝術并且樂在其中。本文以我的畢業設計為例去闡述影像裝置藝術的互動性。
關鍵詞:影像 互動性 互動影像裝置 新媒體藝術
一、影像裝置藝術的背景
眾所周知,思維是人類大腦才能擁有的,這是一種高級且獨特的功能。人類思維之神奇可能連人類自己都未必想象的到,人類可以通過思維發現事物內部或外部的聯系和規律性,并且更加客觀的看待世界從而了解人類的智慧。人類在思維中勞動,也依靠思維進行創造,影像裝置藝術就是人類思維得到發展的產物。
影像裝置藝術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當然是離不開當今高度信息化技術的強大支持。也是因為這種信息技術讓科技與藝術完美地相結合,所以開創出了這樣一種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互動影像裝置藝術作為影像裝置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伴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逐漸加強其自身的互動性,一定會在各個領域給人們以美的藝術享受。
二、影像裝置藝術與互動裝置
裝置藝術就是說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環境里,藝術的創造者用看起來毫無聯系的物質和選擇的材料進行特定的藝術性的建造,通常是進行一種全新的組合,至此這些物質和材料就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涵義。裝置藝術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與傳統藝術有著鮮明的區別,裝置藝術完全不依賴于傳統藝術所需要的工具,但是有時將那些工具作為自己的一部分展出,從而將實體升華為觀念藝術的形式。
影像藝術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影視攝影、光線藝術、流動影像、新媒體藝術都在它的范圍之內。就影像藝術的發展過程來看,它已經超越了圖像,無論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它取而代之成為了新的信息傳遞方式。
影像藝術和裝置藝術經過人類思維延伸達到一種綜合就是影像裝置藝術,它是影像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介開始代替傳統的工具,科學技術前沿的事物與現代生活方式開始成為藝術語言深入探索的對象,還打破了傳統造型藝術線性的、單一的詮釋方式和簡單的視覺感受,形成一種互動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在我之前的實驗作品《城市溫度》中,就是以城市影像為主要影像,借助物理裝置,將影像藝術與裝置藝術相結合進行設計的。當今社會急速發展,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在不斷面臨拆遷重建等問題,想必影像是留住美好回憶的重要手段之一了。此設計在物理裝置方面采用了溫度和燈光兩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用到了單片機、數字溫度計、傳感器、繼電器、投影儀、燈泡進行制作,把需要材料傳到電腦,進行編程,整合之后再放入傳感器,當人們靠近感應點的時候,燈泡就會亮,根據人體的溫度其余燈泡就變換了不同顏色。人的互動是互動影像裝置的主要功能。這就是說,互動影像裝置藝術必須擁有計算機采集、編輯、處理信息的功能,配合軟硬件設備的支撐,通過特定的展出平臺,來實現與人互相的信息交流的藝術表現形式。
簡單的說,互動影像裝置是通過信息采集裝置如傳感器、行為捕捉裝置等,在特定空間內將特定的信息整合起來,然后發送到控制設備如計算機中去,再運用編寫好的程序進行信息處理,最后以指令的形式發送到顯示終端比如顯示器中去,使這些信息呈現出指定的圖形或圖像的藝術效果。
三、互動影像裝置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的影像裝置藝術的發展之路是漫長而坎坷的,最開始被排斥在藝術的邊緣世界里不被接受,隨著人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的提高,這才躋身主流藝術行列。
我國錄像之父是張培力,他在1988年的時候展示出我國首部錄像制品《30x30》,這是中國的影像裝置藝術初次以錄像形式為媒介①。但是這個時候的影像只是具備了基本的互動性,感染力遠遠不夠,是互動影像裝置在中國的嘗試期。
中國本土裝置藝術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被藝術的主流階層認同的,不過由于互動影像裝置藝術在中國本來起步就晚,依然想一個孩子一樣有很多難關需要突破。“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得到機會舉辦我國首個錄像視頻展的時候已經是90年代后期了,‘現象和影象錄像展引起了很大的轟動”②。此時,互動影像裝置藝術才得以嶄露頭角,但是當時的互動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對西方優秀作品的臨摹,能用到的新媒介也只是影像、燈光、聲音等簡單的元素,互動性還是有待提高。
發展到21世紀,中國裝置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與西方國家相媲美,但是在認識水準上還有著一些差異,質量也沒有世界級作品精細。這也就帶動了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的大幅度前進,再加上科學技術以驚人的速度在進步,能夠提供給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發展的機遇也越來越多,使其呈現突飛猛進之勢,中國互動影像裝置藝術也逐漸獨立和完備。
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與中國深厚的藝術底蘊相結合,收獲了國際上如潮的好評。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互動影像裝置藝術必定會蓬勃發展,科學技術為實現影像藝術“互動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科學和技術在這個時代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它給人類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人們也不去懷疑它的地位,甚至對科學和技術極其的崇拜。但是真正主導一切藝術形態和內涵的誕生的依然還是藝術自身的需要,這就是藝術的歷史性。對于影像藝術而言,科學技術很重要,但是,影像藝術本身想要表達的內容更為關鍵。
四、互動影像裝置藝術的互動性
可以這樣說,影像裝置的作品實際上是為作者與前來參觀的人們建立了一種互動關系。作者通過作品藝術化的呈現出自己的目的,有時候這種目的是隨著觀眾的不同而改變的,是作者和不同觀眾的心靈交流。
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發展,藝術突破了界限和和束縛。同時人們也在不斷地顛覆著自己的審美習慣,這也驅使著互動影像裝置藝術與觀眾的互動性不斷地推陳出新。
虛擬空間的吸引力使人們產生了探索的渴望,互動隨之而生。在現實空間中巧妙地裝置虛擬影像在于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相結合就會虛擬的動態空間。這時候再創造出一個場景,使虛擬的動態空間與場景碰撞,經過的人們在流淌的時間里對這個場景加以想象,影像藝術與人的互動性就產生了。在這一個過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參與給影像帶來了思想和生命。
無論何時影像藝術發展的主要形式都要依賴于互動,“互動”是互動影像的生命。互動運用到影像裝置藝術中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個是通過有一定藝術美感的視覺影像吸引觀眾參與其中,利用視覺感受再現真實景觀和環境,依靠虛擬圖像技術進行具體學科展示;二是運用科學技術,使互動硬件與裝置連接,比如游戲手柄、鼠標、紅外線感應等;三是能夠使人在互聯網上進行的一切互動的裝置。
丹·格威漢有個作品叫做《呈現連綿不斷的過去》,在這個作品中一方面運用鏡子的特性照射出現在的時間,另一方面運用攝像機即刻在它對面墻上折射當前出畫面③。在他的作品將透視效果運用到了極致,攝像機讓觀眾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這時觀眾作品本身又是欣賞作品的人。鏡子給出的是當下的時間形態,鏡頭告知觀眾在這個時間形態里面的一切事物。作品名稱也在引導觀眾思考現在與過去、時間的重疊與排序問題,可以這樣說,現在是過去之前,那么過去現在之前。
這種事藝術化的效果都是讓影像和人進行互動而產生的,人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會加入自己的思維,賦予無意義的物體以思想。
《上海,我能請你跳支舞嗎?》④是臺灣藝術家黃心建的作品,影像互動裝置的主要材料是藍天,使觀眾在熒幕前翩翩起舞,熒幕上上海由古至今的地標性建筑也會在舞蹈中一一展現。這些地標性建筑在舞者的起起落落中聚集起來又翩然散去,舞者的身影與城市建筑融為一體,舞者以這樣的形式感受著上海的興衰成敗。
這種互動方式偉大在調動了觀眾的所有感官,使觀眾以思維的方式直接的感受老上海的魅力。影像藝術的互動將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人的思想不斷地進步,影像藝術只有緊跟步伐,綜合運用各種新型的媒介,不斷地超越自我,給觀眾以新奇的感受和藝術的思考才能得以長存。
為互動影像裝置藝術中的互動性更為強烈,制造出觀眾期待的崇高理想境界,3D立體視覺形象就被運用到了影像藝術之中。3D效果能夠創造出虛擬世界伴隨著3D立體聲定位依靠環繞投影圖像帶給觀眾具有沖擊力的生理感受和真實存在之感。
互動影像裝置藝術對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的追求是不會止步的,也正是如此才使其的設計觀念和設計語言永遠的新奇,能夠運用本身的交互性激發人們的求知欲。互動影像裝置藝術要更加大膽的探知未來,唯有發展才能永存。
注 釋
① 魯爽.淺析影像裝置與人的互動方式[D].大連工業大學,2014.
② 董斐然.基互動多媒體技術的裝置藝術的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3.
③ 張蘊卓.影像裝置藝術的互動性研究[J].美術大觀,2016(08):68-69.
④ 臺灣藝術家黃心健使用 Xsens MVN慣性捕捉系統,將舞蹈演員的動作追蹤抓取,并最終用3D投影的方式呈現出來,制作成一種全新體驗的視覺藝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