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古藝術的觀念不斷變化,逐漸深入揭示著藝術創造的本質。攝影等現代技術的出現,逼迫藝術超越摹仿,走向一種表現與創新的行為過程,而人們在網絡新媒體中的行為過程正是逐漸符合了這種追求表現自我、追求交互創新的過程。所以網絡中的藝術交互、協作、個性、自由、平民化的特征讓藝術更加能實現其本質并走進人民的生活。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 藝術本質 創造過程 生活藝術
一、藝術觀念的演進:脫離摹仿 走進生活 成為交互創造的過程
古代以古希臘哲學為代表的關于藝術最早的理解是同技術、技巧聯系在一起的,其功能主要是摹仿。或認為是憑知識技巧的創造活動,或是通過智慧創造把心靈理式(美)構思和轉運為外在的感性存在。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和黑格爾動搖或擺脫藝術摹仿說。[1]藝術觀念脫離摹仿的過程與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攝影技術的出現,以“形似”為目的的繪畫走到了盡頭。
由此在現代西方出現了對藝術的多元解釋。如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杜威的“藝術即經驗”,弗洛伊德的“藝術是被壓抑的欲望在幻想中的滿足”,卡西爾認為藝術是通過想像力創造一個“形式”的新世界。其它還有藝術行為論。“過程”藝術論,認為藝術家主要在于發掘藝術媒介的潛力;最后藝術終于走向一種純然的行動或過程,藝術成為藝術家個人喜歡的一種生活方式,藝術成為藝術家超功利的純然的一種新奇經驗――創造過程。[2]走向過程的美學,是對后現代主義思潮和藝術的呼應,倡導藝術的非藝術性質、非審美性質,而與生活融為一體。造成審美愉快的在于新奇,新奇總是與“過程”相聯系,新奇來自創造。[3]
二、藝術在網絡參與中走向過程走進大眾生活
走向過程的美學重視參與(創造和觀賞)和新奇,導致突出接受過程的新奇經驗(即審美經驗)的接受美學興起。突出新奇與淡化審美這種傾向在網絡藝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好像鄰居或朋友間談論新聞軼事,許多音像文字的廣泛傳播中間并沒有經過藝術家、美學家和美學標準的選擇,只是因為引起人們興奮和注意而產生的大眾行為。當價值與對眼球吸引力在注意力經濟中相結合時,藝術導向從美感轉向新奇就是必然;藝術、新聞、搞笑圖片間的界限不再清晰,偷拍、獵奇、惡搞都成為創作手段之一。網站為引人注意提高點擊率把新奇作選擇標準,網民更會如此。
當代西方走向過程的美學,逐漸蛻變為藝術科學與哲學,審美態度、經驗之外,美學問題已被消解。部分原因是抽象的形而上學理念不斷動搖,另外也是因為藝術活動不斷普及和大眾化,藝術從稀缺品變成普通人生活一部分。普通人生活靠直覺而不靠抽象觀念行事,對藝術自然也就有最直接的感受標準。對這些藝術問題的分析要以變革的現實的思考為基礎。藝術作為“過程”強調藝術走向生活,以一種審美態度感受、體驗、創造生活,生活也就成為藝術。[4]當網絡已成為生活方式,網絡中的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待藝術或準藝術態度不同,最初新奇感消失后,只有那些來自生活深處天地人心創造的最有藝術魅力,最能撼動人心靈深處的精華,才能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藝術大潮中脫穎而出,生生不息,與人民同行。能不斷吸取這些精華的心靈就是生活在藝術中,能不斷創造這些精華的心靈就使藝術成為生活、生活成為藝術。
三、數碼技術充分實現藝術活動基本特性
通過總結各流派觀點與發展,可得出藝術活動的基本特性:再現與表現的整合統一;功利與超越的整合統一;審美與非審美的統一。在網絡中的藝術活動這些特性表現得更加明顯。
西方古典藝術中“藝術是摹仿”的觀念在中國寫意畫中已經被揚棄。照像技術的誕生則是對摹仿說最致命的打擊,導致各種夸張、變形、乃至重組等為特征的現代派藝術的誕生,這是從再現向表現的極大范式轉變。而在當代攝影、攝像、錄音等可高度再現的技術已經形成相應的成熟的表現藝術手段,再現與表現在更高水平的結合形成更多元化、表現力更豐富的藝術手段。網絡中存在大量的音像文字資料可作創作素材,加上各種非常發達的數字記錄和處理手段及交流評價途徑,可輕易實現藝術再現與表現的完美結合。藝術家只能不斷積極地尋求創造新的更完美的再現與表現融合統一的藝術手段,才能在幾乎無限豐富的網絡環境的競爭中突顯并生存下來。
藝術與人類生產生活各方面結合不斷緊密,所以藝術的功利與超越不斷整合統一。由于創作活動的普及化、多樣化與平民化,許多原非藝術、功利目的(如宣傳、搞笑、技術練習、教育)的靈感之作,可能由于其深刻內涵或優美形式或超凡效果,終成藝術的經典,并生出商業價值(如《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如黃建翔在世界杯中的激情評論)。如今的藝術也不再崇尚純粹。
當代藝術在社會生活中影響力愈發強大,除藝術審美娛樂外更成為政治、宗教、道德、教育、商業等的宣傳和控制工具,從而對個體和群體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藝術手段的審美娛樂吸引力與其它目的結合被普遍利用,就更體現了藝術的審美與非審美的結合統一的情理并重特征。沒有“動之以情”的審美引導,就不能有“曉之以理”的審美價值顯現。而沒有審美價值的蘊含,則只能是官能刺激的低級趣味,笑過之后便索然無味。教育中藝術也正在成為其它各種不同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與實現手段。要引導受教者,開掘要深,形式要美,內容與形式要統一和諧。數碼網絡成為藝術化教學手段的最佳工具與傳播方式,課件已經成為常規的教學方法和現代遠程教學的有力手段,使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乃至終身學習得以實現。
四、強化藝術的交互、協作、個性、自由、平民化
藝術形式和種類從原初起不斷多元發生、推陳出新的基本原因是多因素融合而成的動態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求新求變,另一重要原因是藝術加工、保存與傳播手段的不斷創新導致。新科技發展不斷為新媒體藝術創造著新的機會,促使新藝術形式產生發展。新技術卻往往更多地為“非藝術家”的技術人員所創造以及掌握,且新媒體藝術作品往往十分復雜,因而團隊協作成為新媒體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藝術家提供想象力和思想,乃至美術能力,而技術人員則提供復雜的技術支持,使作品完成。而具備良好技術背景的藝術家則能夠更好地進行作品的表現和創作。[5]隨著軟件功能的不斷發展完善并被藝術家作為基本技能所掌握,合作或獨創成為更自由的選擇。新媒體藝術離不開傳統藝術,新媒體藝術家受傳統藝術影響,發展新技術可能性自然會對傳統藝術進行延展和衍生,這導致:一是傳統藝術之間借助新技術進行融合;一是傳統藝術與新媒體藝術進行融合。[6]新老媒介與藝術融合于網中。
生活經驗、文化、藝術、心理素質等凝聚成的個性使欣賞者總是根據自己的趣味選擇、評鑒和接受作品。個人趣味和自由選擇必須尊重。藝術欣賞的多樣和豐富,成為促進藝術發展和繁榮的一個基本前提。網絡的個人化與自由性的特點使藝術欣賞與評價的個性化趣味特征更加突出,多樣與豐富是自由選擇的前提,藝術不再局限于教室、博物館和音樂廳,藝術的充分發展與繁榮在網上得以實現和體現。
通常對于批評家的要求比一般欣賞者更高。在網絡中批評者則不再受到資格和編輯的局限,每人都可以參與到交互性批評活動中,成為大眾評審;個人批評水平進一步接受大眾的選擇與評判,真正挖掘到作品深處并引起大家共鳴的評論者自然受人追捧。評論的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嬉笑怒罵皆文章,連新流行語的出現都能體現出藝術品的影響。甚至還有以藝術再創作的方式進行評論(如某些惡搞作品)的網友,使欣賞、評論與創作活動的結合不僅體現在文章上,還體現在藝術素材、構思與靈感的衍生上,更進一步反映了藝術與文化社會互相關聯發展并作為一個過程而溶入生活的規律。
參考文獻
[1] 王春光 (1970.5-)男,遼寧沈陽人,哲學碩士,副研究員,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方向:科技與社會,文化產業。
[2] 楊恩寰,梅寶樹:《藝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4頁。
[3] 朱狄:《當代西方藝術哲學》,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頁。
[4] 楊恩寰,梅寶樹:《藝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頁。
[5] 楊恩寰,梅寶樹:《藝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8頁。
[6] 張燕翔:《新媒體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頁。
[7] 張燕翔:《新媒體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作者簡介:王春光 (1970.5-)男,遼寧沈陽人,哲學碩士,副研究員,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方向:科技與社會,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