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已經成為了新聞傳播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導致虛假新聞層出不窮。更有一些新聞工作者為了博得大眾眼球,故意制造一些虛假新聞來獲取利益,進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這些人喪失了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新聞之所以稱之為新聞,其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它的真實性,因為它能反映出社會中的真實現象,敘述事實,反映人心。一名合格的新聞人應當是嚴格遵守新聞原則底線,真實反映社會狀況,是一個不被名利驅動手中筆桿子的人。
關鍵詞:新聞人 名利 真實 職業道德
引 言
信息時代在飛速發展,新聞越來越成為引導社會輿論的主要動力,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了“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的快感。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我們所知道的“天下事”是真實的嗎?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嗎?我們可以去相信他們嗎?而這些都取決于撰寫新聞的工作者,他們是否為了追名逐利而把自己的職業素質拋諸腦后,是否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的大環境下保持自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良好的職業道德?新聞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它有它的特殊性和巨大的影響力,因此新聞人對名利和真實的態度這兩者的選擇尤為關鍵。
一、新聞職業的特殊性
1、真實性。有人說,無論從事什么職業,目的只有一個,都是為了獲取利益。這話聽起來實在,但卻忽視了職業本身的特殊性,任何職業都有他的特殊性,新聞職業作為社會輿論傳播的導向更是具有它的特殊性質。新聞人就是要把身邊發生的事情告訴大家,這其中不需要多么華麗的辭藻,也不需要虛偽的言辭修飾,只需要把身邊的事情,用讀得懂的語言原原本本的告訴那些沒有見過聽過的人。新聞職業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反映真實,反映人心。
2、傳播性和輿論導向作用。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本來的那個廣闊無邊的地球如今就像成了一個小村莊一樣,村莊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因為有了新聞的傳播,使得大眾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各種信息。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新聞傳播若是真實正向的就可以帶動社會輿論的走向,引領社會風氣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1]。但若是失去了這種真實正向性,呈虛假走向,為了牟取利益而傳播虛假信息。這樣就會導致低俗風氣的滋長,使群眾不能正確的認清事情的本質;加上其傳播速度極快,因此影響范圍極為廣泛,對社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3、雙向性。在現在這個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社會,看新聞成為人們足不出戶了解社會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卻有些不負責任的新聞人,為了個人私利,嘩眾取寵,抱著唯恐天下不亂的心理,不惜損害他人的名聲和利益,炮制虛假新聞。在他們眼中天下越亂,他們便越能獲得更多更豐厚的報酬,他人利益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們又何曾想到多少善良的人們被謊言蒙蔽了雙眼,又有多少無辜的人被漫天的謠言害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當這些制造假新聞的人雙手捧著制造假新聞獲得的豐厚報酬的時候,他們又何曾想到那些被他們害慘的人們還在痛苦中苦苦掙扎,他們當然不會去想,因為他們眼里只有自己,他們只為自己而活,從來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面臨的困境,他們這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唯恐清水不濁[2],這些人簡直就是社會的一種不安定因素,他們就是在以亂謀利,亂中取利,完全喪失了一個真正新聞工作者應有的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相反有些有責任感的新聞人,為了追求一個真相,一個事實,不懼權貴,不顧個人安危,不惜頂著具大的壓力去還社會一個公道,有的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而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新聞人。
二、新聞人職業道德對社會的意義
新聞行業是一個較為自由的職業,這在于它發表言論的自由性,它不受一些條約規定的影響,也沒有具體的法律規范[3]。新聞人有一定的話語權,這種背景下,新聞人的職業道德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事新聞職業的人很多,一個行業一旦出現了較多從事者,那么接踵而來的就是行業競爭。而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就會出現這樣一批人,他們會不堪社會競爭的壓力,但又找不到吸引人們眼球的勁爆消息,于是就開始編造一些假新聞來博人眼球。這些假新聞大都比較浮夸,而越是浮夸的事情越有人去看去說去傳播,所以造成的影響也就越惡劣。
社會越發展,職業競爭越激烈,職業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意義。像是在90年代,那些戰地記者,他們作為新聞人對職業道德的詮釋是現在那些報道虛假新聞的記者完全不能比的。他們為了記錄真實的戰地狀況,親赴戰場那么危險的地方,把個人生命拋諸腦后,不顧危險,不怕犧牲,前往一線,他們時刻謹記一個新聞人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還有那些難地記者,他們為了反應難地的真實情況,同樣是不顧危險去災難地點報道那里的真實情況。以此來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到那里的真實情況,使人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拯救那些處在災難地點中的人們從而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4]。
還有一些我們不得不提的人,雖然時代久遠,但他們的事跡卻深入人心。像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我們現在一般想要了解一下過去的歷史,尤為有參考價值的書籍就是史記了,史記可以說是古代時候的新聞,而這個新聞人司馬遷為了完成它卻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政治權利的壓迫下,在窮困潦倒的經濟條件下,司馬遷仍然沒有背棄他作為一個新聞人的初衷,記錄事實是他不變的信仰,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精神,才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財富。
我們都知道,魯迅最開始不是個文人,但當他看清社會的本質,人民精神的僵化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棄醫從文,選擇用文字去揭開社會現實。
三、結語
每個人都會在名利和道德面前面臨選擇,而作為一名新聞人,其的選擇尤為重要,因為這份選擇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新聞人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即拿著自己該得的錢,守好自己的職業底線去報道最真實的故事。既然社會賦予了你這份責任,那就要去好好承擔起來,牢記新聞人的責任與使命,弘揚社會正義,引領社會風氣,同時為我國建設文化自信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鮮志霞.新聞記者以正確輿論引導受眾的新思考[J].中國報業,2018(15):100-101.
[2] 常怡明.“后真相時代”新聞媒體人的堅守與擔當[J].新聞世界,2018(08):71-75.
[3] 馮媛.淺談新媒體時代電視媒體的受眾意識和社會責任[J].新聞世界,2018(08):27-30.
[4] 杜莉華.論新聞領域中非虛構寫作和新聞真實性原則之間的沖突[J].傳播力研究,2018,2(22):112+124.
作者簡介:王圣卿 性別:女 民族:漢 出生年月: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