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 要:基于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不但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自發攝影、自媒體傳播發展的腳步,特別是各類先進攝影技術的應運而生,潛移默化的沖擊著傳統新聞攝像對新聞呈現的影響與作用。在有效保障新聞攝像水平的基礎上,怎樣優化路徑,使新聞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是當前相關人員值得深思的課題。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 新聞攝影 路徑
引 言
隨著全媒體時代腳步的日益加快,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攝像工作人員面臨著新的挑戰。基于這種背景下,攝像工作人員只有意識到全媒體時代對新聞攝像提出的要求,并對影響攝像質量的因素做到了如指掌,才能采取最為適宜的手段去創新、去優化,為傳統新聞攝像可以永葆活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1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像存在的影響因素
1.1主觀因素
我們都知道,新聞攝像工作者的工作態度與對工作的熱情等方面都會對新聞作品的質量帶來直接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新聞攝像工作者要在新聞開播之前來到現場,繼而實現同步報道的效果。保障新聞的嚴謹性與真實性,同時盡可能提高其感染力。新聞攝像工作者在攝像的時候應當善于捕捉更多可以博得眾人眼球的畫面,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新聞攝像鏡頭下的語言變得更加飽滿。新聞攝像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文化素養等方面都會對新聞攝像鏡頭下語言表達的效果帶來直接的影響。
1.2客觀因素
第一,基于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逐漸衍生出了攝影設備便捷化、數字設備人性化等諸多特點。人們通過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就可以隨時隨地的記錄各類事件,把新聞利用QQ、微博等相關平臺進行發送,同時還可以在互聯網進行傳播。這樣在新聞攝像沒有來到直播現場之前,各大媒體消息瞬間發布到了互聯網上,各種視頻和圖片紛紛搶占熱搜,顯然這時新聞就無法博得眾人的眼球,所以新聞傳播質量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第二,隨著數字媒體技術腳步的日益加快,對以往的新聞攝像水平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一般而言,數字攝像技術主要包含以下幾種:一種是無人機航拍技術;另一種是3D動態技術,這些技術的應運而生可以妥善處理以往新聞攝像當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就第一種技術而言,其有著廣泛的視角;對于第二種技術來說,其存在著較多的優勢,如畫面生動形象、立體感強等,可以快速進行傳播,以上這些都屬于數字攝像技術的優越性。
2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像的優化路徑
2.1提升新聞攝像工作者的綜合能力
眾所周知,圖像屬于新聞的重要載體,因此新聞攝像工作人員應當端正自身的工作態度,為新聞提供高品質的圖像。尤其是基于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受眾群體對于新聞圖像質量提出了愈來愈多的要求,倘若想要符合受眾群體的實際要求,促使新聞作品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那么一定要提升攝像工作人員的攝影水平。總的來說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確保攝像設備的平穩性。不管是拍攝新聞節目還是拍攝其他節目,新聞攝像工作人員一定要保障拍攝的穩定性。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假如攝像頭晃來晃去,那么很容易致使受眾產生心煩意亂的情緒,甚至還會產生錯亂感。舉例說明:我國某著名電視臺在對2008年奧運會開幕儀器進行現場直播過程中,就由于一組鏡頭的突然晃動,導致整個新聞的播放質量大打折扣。作為一名新聞攝像工作人員,如果想要保障攝像設備的平穩性,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確保畫面基本線條處于平直的狀態,在需要轉動鏡頭的情況下,一定要小心翼翼的移動鏡頭以確保畫面的穩定性,盡可能減少畫面出現晃動的情況;如果在攝像期間需要攝像工作人員隨著鏡頭移動時,那么這個時候一定要做到直行、碎步、雙腿保持彎曲的狀態,盡可能使得攝像機和雙肩保持適當的距離;倘若攝像工作人員在應用三腳架攝像時,那么這時應當提前做好試拍工作,以此來對畫面的中心位置加以明確。
第二,確保攝像機位的準確性。新聞攝像工作者在新聞現場進行攝像的時候,應當在充分遵循軸線規則的基礎上,在兩個新聞人物關系軸線的一旁設置適量的機位,緊接著再利用機位布局的三角原理,把第一個機位轉換成定位鏡頭,第二個機位轉換成內反拍鏡頭,第三個機位轉換成外反拍鏡頭。針對定位鏡頭來說,其用途是交代環境和明確人物站立關系,而內反拍鏡頭的用途是對人物的面部表情進行拍攝,外反拍主要是對新聞的發生過程進行記錄的。
第三,確保攝像畫面的真實性。新聞攝像工作者應保障呈現在畫面中的內容意圖明確、色彩端正、構圖比例和諧、曝光度適宜。
2.2緊跟時代的潮流,靈活運用鏡頭傳輸情感
作為一名新聞攝像工作者,應當在滿足攝影要求與攝影原則的同時,可以將自身的個性特征滲透其中。一個優秀的攝影作品,可以充分的體現出攝像人員扎實的攝像功底、藝術涵養等。針對新聞攝像這一工作來說,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和時代發展的特征水乳交融,靈活運用鏡頭傳輸情感,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追捧,盡最大的努力和廣大人民群眾達到共鳴的效果。舉例說明:新聞攝像工作者可以打開自己的思維,全面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盡可能使得鏡頭中的畫面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設計相應的鏡頭語言,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新聞內容可以和攝像作品實現互相滲透的目的,以此來博得眾人的眼球。不僅如此,新聞攝影工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除了考慮空間、時間等因素之外,還應當對光纖、質感等方面的應用做到了如指掌,這樣才能采取最為適宜的手段把光線、時間和鏡頭進行融合,繼而促使新聞攝像鏡頭下的表現力得以提升。
結 語
總而言之,站在新聞本身的立場來講,攝像工作人員的攝影水平與新聞最終播放的效果及質量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基于全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進一步將新聞攝影水平加以提升,并在充分意識到時代需求的基礎上,從操作技術、主觀能動性等相關方面著手,對新聞攝像質量做好嚴格的把關,繼而為日后新聞節目的出品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青.新媒體語境下新聞攝像傳播的特征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8(20):73-74.
[2] 李蒲科.新聞攝像技巧淺談[J].新聞前哨,2018(08):63-64.
[3] 于志偉.新聞攝像中特寫鏡頭運用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8(10):147+151.
[4] 許巍.探析全媒體時代新聞攝像的優化路徑[J].新聞研究導刊,2018,9(0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