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介紹
2013年12月19日,A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銀行)以李某為被告起訴至B市C區人民法院,請求判令解除原告與被告李某的《個人住房保證擔保借款合同》,被告李某歸還原告人民幣682109.73元。該院通過審查認為,1999年2月8日,A銀行與李某簽訂《個人住房保證擔保借款合同》。合同約定:A銀行向被告盧某放貸34萬元人民幣,用于被告李某購房。被告李某采用“等額償還法”償還全部借款本息。借款期限由1999年2月9日起至2014年2月8日止,貸款利率為月利率6.3‰。原告于1999年2月11日即向被告李某發放了34萬元貸款。直至2012年6月25日,李某共計還款2期2049.34元。自此,被告李某再也沒有履行還款義務。B市C區人民法院于2014年5月23日作出民事判決,認為A銀行與李某簽訂的《個人住房保證擔保借款合同》,系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同內容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法有效,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該案一審在受理案件后,法院根據原告提供的被告地址,向被告郵寄送達了起訴狀副本、舉證通知書、傳票等訴訟文書,因郵寄材料沒有簽收,隨后法院進行了公告送達。后查明,該案原告起訴時,被告在某監獄服刑,并未在原告提供的住址居住。因此,被告因沒有收到法院的任何文書,對該訴訟完全不知情,錯過了庭審和答辯,該案進行了缺席判決。該案在交付執行時,被告的財產因進入強制執行階段,而后在知道這一訴訟。被告李某稱,從來沒有與A銀行簽訂過這樣一份協議,也沒有向A銀行借過款,簽名完全系偽造。被告在執行階段申請監督,后經司法鑒定,A銀行提交的《個人住房保證擔保借款合同》簽名并非被告李某書寫,該案啟動再審。
二、評析
本案中,原告向法院提供的用于證明案件基本事實的主要證據涉嫌偽造簽名,法院依據原告提供的被告地址進行了郵寄送達,郵件均無人簽收退回,法院最終適用了公告送達,被告均缺席了案件的審理,沒有行使抗辯權。原告提供虛假證據與法院對被告采取公告送達方式看似沒什么關聯,但是對于案件的審理結果,卻是有缺一不可的因果牽連。原告提供的證據系偽造,如果被告出庭,參與答辯,那么虛假證據還至少經過被告的質證,證據真偽需要辯論和鑒定,原告的訴訟請求就不會輕易得到支持,審理結果可能是另一種情形。不管原告是否有意或無意的向法院提交了虛假的被告住址,法院按照該地址送達必然失敗。在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很快的社會,自然人往往不常在一個地址居住,居住地經常發生變動。法院面臨大量的案件,一般是按照原告提供的起訴狀、合同文本或其他證據載明的地址、身份證及戶籍查詢地址對被告進行送達,而這些信息更新較慢,往往與當事人的實際住址不一致,這樣在實踐中就造成一批案件直接送達失敗,最終通過公告方式送達當事人。公告送達一般是登報公告,事實上這樣送達方式,當事人很難看到。公告送達的案件,很多都是造成受送達人缺席審理的結果。法院查明當事人住址存在困難,公告送達又很難使當事人知情,這樣就給一些有意提供虛假證據的當事人提供可乘之機,有意或無意提供被告的虛假住址,刻意制造缺席判決的條件,使被告喪失質證證據的機會和抗辯權,利用虛假證據成功獲得法院的支持。
三、完善對策
1、規范直接送達,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一方當事人惡意偽造虛假證據,在開庭審理中,另一方當事人當然的可以對證據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是杜絕虛假證據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法院面對案多人少、審判任務繁重的現狀,應優化司法資源,實行專人送達。在送達手段上,應采取電話通知、郵寄送達、代為通知等組合手段,拓寬送達途徑,規范送達流程,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2、窮盡其它送達方式后,謹慎適用公告送達。公告送達對于解決法院送達難、保護當事人訴訟權利、威懾惡意規避當事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公告送達也有弊端。公告送達完成后,受送達人不一定真正知曉所送達的法律文書的內容,容易造成虛席裁判、延誤上訴等不利后果。只有在已經查明受送達人確已下落不明或者當事人雖然未下落不明,但確有證據證明采用其他自然送達方式確實無法送達情況下,才能視具體情況,慎重選擇適當的公告送達方式,向受送達人送達法律文書。
3、探索建立委托告知機制。現有技術和條件下,公民辦理社會保障、金融業務、戶口登記,購買車船車票等都可能留下諸如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這些機構也會實時掌握辦理業務的公民的個人信息,如果建立起與這些機構之間的委托告知機制,通過信息網絡將受送達人信息及法律文書內容告知上述機構,則這些機構可以在受送達人辦理相關業務時及時告知受送達人。委托上述系統代為告知需要法律支持,為有效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建議在該方面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4、加強對法院送達程序的監督。針對被告未參與審理的缺席判決,尤為注意案件送達的規范問題。實踐中,法院在文書送達上一般都依據法律規定開展送達,但是因案多人少、工作繁雜,在具體操作上仍然存在一些瑕疵,例如采用EMS特快專遞向受送達人郵寄送達文書時,收件人地址門牌號不夠詳細、收件人地址采用了原告提供的地址而非合同文本載明的當事人地址,或者沒有寫明受送達人電話等情形,導致郵寄單無人簽收而退件。訴訟程序中,對當事人的文書送達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行使,僅僅因寄件單的不規范書寫或地址錯誤,直接導致受送人抗辯權的喪失,最終影響到案件實體的公正。因此在送達流程上,一定要規范、謹慎、細微。檢察機關在對民事審判程序進行監督時,要高度重視訴訟程序中各個環節的文書送達問題。根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99條第8項,發現法院存在違反法律規定送達文書情形的,應當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在缺席判決的案件中,文書送達存在問題,同時查明當事人提交的證據系偽造時,應當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08條提出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同時可以依據《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112條提出改進工作的檢察建議,督促其加強文書送達管理,改進送達方式,規范送達流程,保障受送達人的訴權,從根本上杜絕當事人惡意提供虛假證據逃避證據質證的行為。
作者簡介:張小龍(1981—),男,漢族,籍貫:河北平山,單位:成都市青羊區檢察院,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