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老人隨孩子遷入異地城市,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對老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怎樣促進隨遷老人的社區融入,增進隨遷老人的身心健康,本文從幾個方面進行的探析
關鍵詞:隨遷老人 身心健康 社區融入
一、前言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資源的豐富,許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發展,并在城市定居下來,畢業后也選擇留在城市就業,同時為了自身的發展以及尋求更好的資源,會選擇在城市上學等等,當他們選擇在城市定居后,留在老家的老人,兒女為了方便照顧,會把老人接到城里一起居住,老人為了養老跟隨子女來到城市生活,就產生了這樣的特殊群體-隨遷老人,而這樣的一個群體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在外人看來,他們有兒女照顧,不愁吃穿,很幸福,但卻忽視了居住環境的差異,對老人這樣一個適應力弱的群體來說對他們的身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老人們離開自己原來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居住,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網絡等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己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或許在城里就顯得格格不入,在家鄉與左鄰右舍親密友好,聊天闊談,但來到城里面對的卻是緊閉的防盜門,陌生的人。且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之間存在著語言習慣、文化水平、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讓大多數隨遷老人來到城市生活后出現明顯的不適應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融入困難。
二、隨遷老人社區融入的困境
(一)生活習慣不適應。隨遷老人多數是來自各地,有的來自城市,但大部分來自農村。由于各個不同的地方,民族文化、風俗存在的差異不明顯,就連在生活習慣上,幾乎所有的隨遷老人表示農村與城市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作息時間、娛樂方式、衛生及飲食等等,老人難以轉變農村的生活模式,且固有的生活習慣在城市不被接受,老人在心理感到沮喪,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城市的生活習慣老人適應程度比較低。
(二)語言交流上的阻礙。因為隨遷老人大部分來自農村,所以整體來看隨遷老人的文化水平較低。部分隨遷老人由于自己不識字且對城里事物的不了解,對城市娛樂生活產生畏懼,不敢嘗試。在與鄰居的語言交流上,老人與社區里的人由于口音及知識面的不同存在著語言交流困難,在交流的過程中對于別人所說的某些語言詞句,很多老人由于不理解,無法順暢的進行交流,致使老人很少主動與周圍的人接觸。
(三)社區參與度低,交流渠道少。多數隨遷老人都表示沒有參與過社區組織的活動,對社區組織過哪些活動也不知情,如果社區組織一場大型的活動,邀請他們去參加絕大多數的老人表示不愿意去,普遍老人對參加社區的活動都感到畏懼,害怕自己不懂、不會以及受別人的排斥,寧愿留在家里看電視,可見,農村隨遷老人普遍的交往意愿不強。而社區舉辦的相關活動也很少,有的老人表示,都沒聽說過社區舉辦過什么活動且也沒邀請過他們。對于與周圍人認識的方式隨遷老人表示見過幾次面后主動打招呼或者是經過子女的介紹認識,隨遷老人與社區里的人的交流渠道少。
(四)缺乏自信。隨遷老人由于對自己是來自農村以及文化水平低的認知,很不自信,總怕自己被嫌棄,被別人瞧不起,對于子女以及周圍的人所說的一些話很敏感,總把自己當是外來人,對于參與活動,老人總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什么都看不懂,什么都不會,得不到別人的認同,會選擇不參加活動。對于某些年紀大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表示在家里不能幫兒女做些事,認為自己沒用了,是兒女的負擔。
三、隨遷老人社區融入的策略
(一)轉變自我認知,增強其自信心。多數隨遷老人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較低,對自己農村人身份的認知,對新環境一無所知,缺乏自信心,導致對什么事物都害怕接觸,這使得隨遷老人對新環境也產生了一定排斥,難以很好的接受新生活。轉變老人對自我的認知,增強隨遷老人的自信心,對隨遷老人融入城市社區生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與隨遷老人進行溝通交流,了解隨遷老人對自我在城市生活的看法,并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并引導老人學習城市的新事物,使老人對新環境有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當老人面對這是事物時不再一無所知,也不再因為不懂而不敢接觸,鼓勵參加社區各種類型活動,展現老人的特長,增加其見識面,慢慢轉變對自我的認知,更有信心去學習城市新事物,接受新生活。
(二)家庭支持與關愛。隨遷老人能夠盡快的融入到城市社區生活中,家人的支持也占有很大的作用。隨遷老人普遍對自己的認同度低,子女可以多花點時間陪伴老人,與老人常溝通,慢慢幫助他們改變生活方式,接受他們的風俗習慣,家人耐心的給他們講解城市的生活情況,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支持,常帶領老人購物,在城市周圍游玩,給他們介紹新事物,鼓勵老人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讓他們慢慢接受城里的生活,慢慢的適應,同時也讓他們感覺到兒女的關愛,感受到家人的關愛,讓老人丟掉外人這個想法,慢慢熱愛城市的生活。在生活中家人之間的溝通也是老人融入社區的關鍵,日常生活中老人在很多方面會與子女產生差異,例如生活習慣與觀念等,避免不了會發生沖突,但很多老人會選擇沉默,長久下來越積越多,矛盾變大,對老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老人會感到孤獨難過,晚年生活也不開心。可通過對老人的疏導,遇到不順心的問題主動的與子女溝通,子女也需要時常關注老人的情況,主動與老人進行溝通,這樣有利用問題的解決,家庭矛盾的化解,心結的打開。
(三)社區關注,發揮社區組織作用。隨遷老人在自己的家鄉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相關的政策制度保障,隨子女來到城市居住,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生活,這對于他們來說一切都得重頭再來,與社區里的人都相互不認識,社區可經常組織一些針對隨遷老人的活動,時常開展社區老年人交流活動,把社區所有的老人聚集在一起,這樣有利于隨遷老人與社區其他老人相互認識、交流,并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讓隨遷老人有歸屬感,不再認為自己被排除在外,同時社區也常開展隨遷老人相關的關愛活動,讓老人感受到社區的關愛,心理得到慰藉,更容易融入到社區中。豐富社區文化建設,讓隨遷老人有更多符合自己興趣愛好活動參與機會。倡導社會組織機構關注隨遷老人這一特殊群體,引起社會的關注。同時也提醒隨遷老人的子女注意到隨遷老人不光只是物資上,精神上也需要關注。同時針對隨遷老人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使隨遷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不是被孤立在外的。
作者簡介:朱思紅,男(1976——),湖南邵陽人銅仁學院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