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辰昊
摘 要:在環境監測過程中,氣象衛星是環境數據監測和采集的重要技術手段,隨著氣象衛星技術水平的提高,其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本文首先對氣象文星在環境監測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進而研究氣象衛星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包括氣象衛星地面系統、信息服務、數據共享、業務運行等方面的應用,從而更好的認識氣象衛星的重要性。
關鍵詞:氣象衛星 環境監測 重要性
前 言
通過學習相關知識,我們了解到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已經有超過40年的運行歷史,在氣象監測和環境污染控制等方面,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在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的功能作用也不斷完善,并實現業務化運行,廣泛應用到氣候、環境、能源、農業生產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有必要對其應用重要性進行分析,并關注于氣象衛星的技術發展。
一、氣象衛星對于環境監測的重要性分析
(一)氣象衛星發展歷史研究綜述。國外關于氣象衛星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楊軍等人(2015)對美國氣象衛星發展歷程進行了研究。美國在1960年時成功發射第一顆極軌氣相衛星TIROS-1號,首次捕捉到天氣系統完整衛星云圖。此后幾年時間,美國共發射十顆試驗衛星,并開始著手先救NIMBUS系列文星,搭建極軌業務技術平臺。該階段氣象衛星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氣相環境分析方面。1970年,美國開始研發具有全球覆蓋功能和自動云圖傳輸功能的ITOS系列衛星研發工作。1978年,具有標志性的TIROS-N衛星發射成功,利用紅外可見光技術和高分辨率輻射計,實現四通道采集傳輸,能夠觀測熱量溫度、對熱量手指進行計算,并識別雪和海冰等。我國氣象衛星研發工作相對起步較晚,但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王曉海(2016)指出,我國第一顆風云氣象衛星于1988年成功發射。風云系列衛星,從衛星到地面的應用系統,均為我國自主研發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在此之后的短短二十年間,風云二號、風云三號、風云四號衛星陸續發射,種類包括極軌氣象衛星、靜止氣象衛星等,為氣候和環境監測提供了有力支持[1]。
(二)氣象衛星的主要功能作用。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的功能較為完善,能夠滿足氣候監測和環境監測等各種類型的監測任務。在指令收發站、控制中心、數據處理中心和數據利用站等的共同配合下,可以及時接收到氣象衛星采集到的信息數據,并對衛星系統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和控制,確保其運行穩定性。不同種類的衛星具有不同的功能作用,比如由兩顆靜止衛星風云二號組成的雙星業務系統,可以對我國及周邊范圍內的天氣情況進行監測。其中,主業務衛星工作在105°E方位,備份業務衛星工作在86.5°E方位,能夠分別在汛期和非汛期執行不同的觀測模式。兩顆衛星每天能夠獲得28幅全圓盤圖和20幅北半球圖,對觀測區域進行96側觀測。也就是說,每15分鐘就可以得到一幅云圖,極大的提升了天氣監測能力,可以為預防臺風等災害氣象提供保障[2]。
二、氣象衛星技術發展及應用
(一)地面系統的應用。地面應用系統是氣象衛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這其使用功能。首先,地面應用系統要對衛星荷載情況進行管理,并及時處理衛星下傳的數據,根據實際業務需求,對其進行分發和應用。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系統是由氣象局負責建設的,同時負責地面系統的運行管理。具體由衛星數據收發站接受衛星下傳數據,并負責數據存儲工作。由運行控制中心,對系統工作狀態進行判斷,及時對其異常現象作出響應。由數據處理中心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價值含量較高的數據和圖表,直接發送給相關用戶。其中,數據處理工作技術難度最高,由氣象中心的工作人員負責處理,從遙感目標地點提取大氣、云層、地表等定量參數。完成這些基本的運行管理和數據處理工作后,可以分發給環境部門、農業部門等業務部門,開展相應的管理工作。
(二)氣象衛星產品及信息服務。除上述觀測資料外,氣象衛星還能夠提供許多產品和服務。比如風云一號極軌衛星,不僅能提供全球圖像,還能提供長波輻射、積雪覆蓋、海表溫度等重要的環境監測數據。再比如,風云二號靜止衛星,可以提供多種圖像產品,包括水情監測圖像、火情監測圖像、干旱監測圖像和亮度溫度圖像等。這些產品數據和信息服務功能是對外開放的,除了系統自身的實時廣播功能外,也能夠從互聯網中獲取,最大化滿足各地環境監測部門的實際使用需求。特別是在環境災害監測和環境污染檢測方面,采用其他監測手段難以滿足覆蓋范圍和信息反饋及時性的要求,必須在氣象衛星產品和信息服務的支持下,才能保證環境監測及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數據共享功能。氣象衛星檢測到的數據是高度共享的,向社會公眾公布,方便林業森林火情控制、農業水情調度等方面工作的開展。不僅如此,通過對氣象衛星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還可以實現與外國衛星系統數據的共享共用。在此方面,我國氣象局積極開展衛星數據整編工作,對歷史數據進行長時間序列化處理,采取高精度的處理技術,面向用戶的實際數據使用需求,采取信息加工方法,實現了信息輸出與用戶需求的良好對接。另一方面,我國氣象衛星數據已經實現與美國、日本和歐洲氣象衛星數據的共享共用,通過WEB方式向全世界用戶提供氣象衛星產品及信息服務。在此情況下,可以為全球范圍內的環境監測和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四)實際業務應用。目前氣象衛星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環境監測的各個領域,包括氣候環境監測、自然災害監測、環境污染檢測等等。其中許多環境監測業務與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有直接關系,比如海上運輸行業、礦山、林業、畜牧業、農業等。通過采用氣相衛星技術,可以對影響實際生產活動的臺風、暴雨、沙塵暴、洪澇、海冰等災害氣象進行預測分析,從而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災難損失。總體而言,氣象衛星技術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對各個行業的發展都有重要作用,更是環境監測工作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氣象衛星的發展和工作作用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氣象衛星為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多項技術服務,極大的提升了環境監測能力。合理利用氣象衛星數據,可以做到對環境問題的實時監測和提前處理,降低自然災害風險,同時為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據。而且氣象衛星運行穩定,可以為環境監測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金磊,趙鑫,全廣宇.氣象衛星資料在森林環境監測中的應用[J].科學技術創新,2018(18):147-148.
[2] 盧乃錳,鄭偉,王新,高玲,劉清華,武勝利,蔣建瑩,谷松巖,方翔.氣象衛星及其產品在天氣氣候分析和環境災害監測中的應用概述[J].海洋氣象學報,2017,37(0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