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龍
摘 要:《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國務院的意見》指出,有必要改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但目前的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符合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完善的法律制度,薄弱的監管體系,完善環境監測體系,完善環境監督執法,形成健康的生態監測體系,是促進監測體系完善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生態環境 監管體制 管理制度
前 言
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轉變了與生產力布局,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包括建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密切相關的發展觀念和方法。它是綜合系統工程。因此,完善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態管理制度是整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之一。
1、我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現狀及問題
1.1相關法律體系不完備
如今生態環境的保護有了新的法律,但是仍然缺乏其他規定和需求。即使在控制和污染防治的規定水平中,還是缺乏具體措施,所以,這種系統性缺陷對利用法律手段進行生態環境監管的影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部門協調困難弱化監管能力
生態環境的系統性決定了生態環境的統一與協調。在現行的中國管理體制下,有環境保護部,林業部,農林水產省,國土資源部等有關部門之間的必須具有能力,在環保的實施中,不存在程序導致壓倒性現象的監管,在沒有標準化的調節機制中,很難調整部門。在中等水平,建立國家之間的環境保護,但聯席會議的機制沒有任何法律途徑保護生態環境的鍛煉,生態環境它僅限于全面的決策和協調監管職能,執法和監管放松管制缺乏系統的協調機制,使生態環境監管難以進行,削弱了生態環境管理的監管能力。
1.3對地方的約束制度不足
生態環境管理體系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央政府缺乏有效的地方環境監管約束機制,中國實行環境監管的等級責任制。財政權力由同級地方政府掌握,地方環保部門的監督職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的限制。生態環境監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目標的制約,地方政府通過績效評估推動并關注GDP增長,因此地方環境保護機構難以有效地實施。
1.4社會公眾參與監管不足
公眾是生產和生活中最直接的參與者。它是對生態環境感知最敏感的。生態環境監管需要發揮公眾和社會的作用。結合了政府,企業和公眾,使市場和政府的無形之手可見。這只手與公眾攜手合作。公眾參與可以真正覆蓋政府權力,可以彌補政府行政監督的不足,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監管成本,也可以使人們對經濟體制進行監督。中國的社會公共監督資源十分豐富,監督權力正常。但是,中國現行的環境法仍然強調政府行政權力的控制,公眾的正常監督權力尚未釋放,導致政府部門的環境保護進程。尋租執法,執法,不公平執法,執法空缺等問題層出不窮,生態環境監管責任無法落實。
2、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的建議
2.1完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體系
根據中國國情,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加強對生態環境相關法律的立法研究,完善與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環境基本規律,定位環境基本法調整范圍,相關內部實體的行為;在生態環境行政管理體系中,提高環境保護機構的法律地位和責任;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在制度選擇上,不斷完善和調整企業環境行為的法律規范,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行為的法律規范。建立監督管理機構監督和控制環境行政行為的機制,最大限度地依法行政管理。
2.2優化監管主體結構配置
生態環境監管主體結構的合理性是嚴格生態環境監管的基本保證。首先,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獨立和專業的環境監管機構。為各個工業部門建立一個獨立的環境保護監管機構,改善環境監管機構的規范和權威,并允許環境GDP真正納入考績制度。二要建立生態環境垂直管理的行政監督體系。為避免地方環保部門受到地方政府制度缺陷的制約,環境保護部應成為生態環境的最高行政部門,以及各省的環境保護設立省各部門共同管理各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接受環境保護部的行政管理,減少地方政府對環境事務的干預。第三,要調整環境保護,農業,水利,林業,住房和建設等部門之間的監管責任,以適應事務和財政權力。第四,我們必須建立政企關系。督促企業自律,實現政府和企業對環境的合作管理,促進企業的最大化。生態環境管理的影響。五是要提高公眾參與生態環境監管的地位,補充行政監督。
2.3提高生態環境管理執行力
政府和環保部門要按照環境監管和標準化的要求,加強生態環境管理機構的能力建設,確保生態環境監管的充足資金,重視環境管理人員的建設,提高監管人員的設備配置水平,提高生態環境管理的效率。三是加強環境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明確環境執法隊伍現狀,增加執法人員隊伍,提高管理執法人員素質。
2.4建立地方負責人約談和離任生態環境審計制度
制度和機制是制約和鼓勵黨政領導干部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建設。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地方績效評估指標的分類和辭職審計的內容,無疑將對轉變地方官員的政治成果,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干部任期內生態環境評價的創新,實施地方負責人訪談和生態環境審計制度,對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5暢通公眾參與管理機制
生態和環境問題的社會和廣泛性使得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來解決環境問題,而且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隨著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概念,公眾參與監督力量,讓公民和社會組織逐步承擔部分行政管理職能,已成為現代行政管理的發展趨勢。因此,要暢通群眾和輿論參與生態環境監管機制,鼓勵群眾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和諧信息公開制度,拓寬信息公開渠道,擴大信息公開范圍,增加公眾生態和諧與理解權;鼓勵公眾參與對生態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建設項目和政府決策的監督,建立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投訴,實行獎勵和報告制度,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在監督;充分利用網絡監管工具,通過“12369”環保微信服務平臺,確保群眾反映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
[1] 李秋實,張菁.生態環境保護視角下的政府管理體制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8(14):134-136.
[2]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郝亮 郭紅燕. 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助力美麗中國建設[N]. 中國環境報,2018-12-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