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明
摘 要:隨著我國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伴隨著城市交通體系的愈加發達,車輛運行的頻率次數和空間范圍擴大,不僅為人們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也帶來無盡的煩惱甚至悲劇。交通肇事是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危及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一個犯罪行為。如何能在量刑公正的基礎上,做到既打擊犯罪又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本文將從交通肇事罪的視角下,闡述該罪適用緩刑時的現狀及在司法實踐中面臨的難題,并作出對策分析。
關鍵詞:交通肇事罪 緩刑制度 適用
近年來,為了充分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節約司法資源,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交通肇事罪的緩刑適用率不斷上升,但是,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緩刑適用標準的不明確性。而交通肇事罪的高緩刑適用率并非是某個的地方的個案,在國內其他省市也存在類似現象,交通肇事罪可以說是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犯罪行為,雖然作為過失犯罪,但是這種直接傷害、奪取人的健康與生命的行為,卻以普遍適用緩刑而存在,這所引起的負面效應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一、我國交通肇事罪緩刑適用的現狀
我國《刑法》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犯罪情節較輕;(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這條規定是適用于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行為,但卻不能適合所有的罪名。
2018年4月某日上午9時許,何某某駕駛川J*****小型轎車搭乘其兒子自家中出發前往S縣D鄉,當其駕車行駛至某中學后大門路段時,與右前方正在過人行橫道的行人黃某某相撞,致黃某某受傷。當日12時18分黃某某經搶救無效死亡,何某某承擔該次事故全部責任。2018年8月,何某某與黃某某家屬達成一致賠償意見,并取得諒解。而后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經審理認為被告人何某某構成交通肇事罪,因其具有自首、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并取得諒解等情節,最終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宣告緩刑一年。設置斑馬線的目的也在于能減少交通事故,避免車毀人亡的情況發生。但在上述案例中,嫌疑人因自己的原因在斑馬線上撞死行人,最后因賠償了被害人家屬并得到諒解,法院從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出發判處其緩刑[1]。這件案例也給我們一個警醒,斑馬線上的交通肇事罪是否應判處緩刑?筆者認為在斑馬線上發生的交通事故的性質更惡劣,影響更大,行人信賴的斑馬線的存在不具有了任何意義。
二、審判實踐中交通肇事罪適用緩刑率較高的原因
(一)法律原因
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關于交通肇事罪的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叭暌韵掠衅谕叫袒蚓幸邸闭俏仪懊嫠岬降木徯踢m用的刑期要求,也是適用緩刑的重要尺度。
(二)政策原因
我國刑法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刑事和解就是該項政策的一項新舉措,在當前法治環境下,刑事和解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犯罪、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交通事故的發生直接奪取人的生命,也必然伴隨著一個家庭甚至幾個家庭的支離破碎,這種情況下化解肇事者與被害方之間的矛盾就將是我國刑事政策的主要意義。
(三)經濟原因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告人已經賠償了被害人物質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具體到交通肇事罪中,被告人賠償了被害人并得到諒解是作為其適用緩刑的重要
因素。
三、司法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及對策
當前我國交通肇事罪緩刑適用率高,在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刑事和解進一步寬泛的適用于交通肇事罪,強調保護被害方的權益,更加注重化解肇事者與被害人之間的矛盾[2]。雖然我國將“和為貴”傳統思想注入刑事司法理念中,但從各地的審判實踐的結果中不難看出,大多數交通肇事罪淪為了“賠償-諒解-緩刑”的刑事和解套路中。由于社會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經濟賠償成了緩刑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肇事者積極賠償被害人的經濟損失、精神損害撫慰金等也視為是其悔罪表現,也更容易得到被害人的諒解。
交通肇事罪作為一種常見罪名,其發生是過失,其結果卻是悲劇。我國刑事政策要求寬嚴相濟,刑事和解必然是領頭羊,對于事故發生經過無爭議,肇事者認罪、悔罪態度好,積極賠償被害人取得諒解的,刑事和解必然是對被害人甚至幾個家庭的利益最大化。但不是任何一個交通肇事罪都適合以刑事和解為借口予被告人處以緩刑,就如我上述所提到的斑馬線上撞人之案例,斑馬線對于行人的重要性,維護交通的秩序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然而無一例外的是該案仍然逃不過賠償就能緩刑的套路,這是對人的健康與生命的漠視,也并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刑事和解。這樣的模式很難長久的化解兩方的矛盾,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相反卻能輕易的激化社會各階層的反抗情緒,最終違背我國刑事司法理念最初的宗旨。再者說我國設置刑罰的目的是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的生命與財產,維護社會秩序。緩刑適用率高就給了一些心思不純的駕駛員可乘之機,這結果就是提高了我國交通肇事的犯罪率,這不是我們所想看到的結果。
筆者認為在交通肇事罪中,既要保證被害方的利益,又要打擊犯罪,體現我國刑法量刑公正和刑罰目的。那么在偵查階段,對事實的認定、證據的搜集都應該嚴格把關,在審判階段,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當慎用緩刑,不能把賠償被害人損失作為緩刑的充分條件,畢竟還有一個介入因素,那就是保險公司的賠償,交通肇事罪的賠償主體多數就是保險公司,若對被告人判處緩刑,又怎么能體現刑法打擊預防犯罪的原則。具體到交通肇事罪,應正確把握緩刑制度的適用,爭取做到量刑公正與化解社會矛盾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萬尚慶,常明明.論交通肇事罪中的責任認定[J].法學雜志,2014,35(10):58-65.
[2] 蔡仙.反思交通肇事罪認定的結果責任[J].政治與法律,2016(11):14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