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海
一、調查的設計
1、調查對象。2017年我校入學的學生。這些學生涉及的專業有汽車維修、建筑、數控技術、計算機應用、機械制造、電子應用、營銷、財會等。
2、調查方法。為了確保抽樣的代表性和科學性,采用大面積問卷調查的方式,被調查的學生不記名,由教師統一發放與回收調查問卷。
語文素養問卷調查抽取了582名學生,其中男生305名,女生277名。共發放問卷582份,收回有效問卷550份,有效問卷率94%。
3、調查的設計
在設計調查問卷時,主要考慮調查了解中專生的以下兩個方面:(1)對語文課的態度及其原因;(2) 語文學習的習慣。
二、調查結果
三、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中專生的語文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都比較差。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學業好壞是學生個體心理、學校教育和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一)學生個體因素:
個體因素包括學習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
1、個體學習因素:大部分中專生語文基礎薄弱。他們的語文詞匯量較少,錯字別字比較多,課文閱讀理解能力較差,寫作也會出現偏題現象。
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從分析問卷調查的數據中可以得知,許多中專生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大部分中專生沒有預習的習慣,許多中專生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還有的中專生沒有養成多動筆的習慣。
2、個體心理因素:大部分中專生經歷了中考的失敗,因普高升學無望而轉至中專校。“初中學習的挫折使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對語文等基礎課目產生了迷茫、悲觀的心理,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和信心。”這對語文產生本能的厭惡和害怕,這樣的心理直接影響了他們學好語文。
(二)學校教育的因素:
學校教育的因素主要是中專校在專業培養方面的目標定位和教學目標的人文缺失,以及不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具體表現如下:
1、以“工具性”為核心的辦學指導思想:專業技能是中專教育的優勢和特色所在,因此中專學校在課程設置和平時教育教學活動中盡可能地突出“專業課”的地位,特別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而語文課就幾乎成了陪襯;為保證專業技能課的課時,減少語文課的課時,人為地把“基礎課”與“專業技能課”“對立”起來。平時對學生的教育中,學校不斷地強調“一專多能”的重要性,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所必需的基礎文化素質的培養。
2、“輕語文、重技能”思想嚴重:中專學校“輕語文、重技能”思想也直接影響到中專生對語文課的態度。加上原來語文基礎就比較薄弱,學校在課程設置中語文課課時又大量縮減,在學生中流行著“中專學校學的是實踐技術,語文課這樣的基礎課學不學都無所謂”的思想,并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3、教師的惰性教學:在學生興趣不高,學校不重視的環境下,許多老師認為,“反正學生不想學,我也不用費力教,關鍵是你即使費力勞神也沒什么收獲”。于是,在中專語文教學中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再者,由于沒有升學壓力,許多語文教師也就把上課當作是一種簡單重復的事情,“一本教參打天下”,照本宣科,把“教教材”當作了最終任務,把語文教學與講授課文劃上了等號。按時完成了學期教學計劃也就大功告成了。這樣就導致不少中專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知識水平和思想水平在低層次上的徘徊,很難形成自我的提高和超越,更多的是“越教越熟,越熟越糟”。
4、語文教學方法的“單一化”:目前在許多中專校,語文教學仍采用舊有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即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只是被動接受;重知識傳授,輕學法指導;教師的授課還未跳出“作者簡介、背景介紹、詞語掌握、層次劃分、課文分析、內容歸納”等傳統教學的模式,沒有擺脫“以教師講授為主”方法的束縛。許多語文教師習慣于把語法、修辭、篇、章、句等知識嚼碎,然后詳盡地“喂”給學生,學生學得也是索然無味。忽視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阻滯了學生的個性和思維的發展,結果是“學者厭,教者倦”,事倍而功半,收效甚微。
于此同時,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也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專生。“讀書無用論” 、“拜金主義”等催生“不學習照樣賺大錢”、“金錢萬能”、“靠知識不如靠好父母”等種種錯誤觀念;學校周邊不良的環境,社會不良青年的教唆,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充斥熒屏的黑社會情節影視等,也嚴重影響了中專生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