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雷蒙德·威廉斯對于“文化”概念的追溯和考察為當代英國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在《漫長的革命》一書中,雷蒙德·威廉斯解釋分析了英國社會從教育導報刊發展的主要文化制度,并從藝術形式與社會的一般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延續《文化與社會》中威廉斯提出的“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的論斷,雷蒙德·威廉斯認為在文化分析中選擇性傳統是至關重要的。在實際社會中,社會發展、歷史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選擇性傳統,一個社會的傳統文化總會傾向于順應時代的利益與價值體系,因此傳統文化絕不是一個由作品構成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進行選擇和闡釋的過程。
關鍵詞:雷蒙德·威廉斯 文化 選擇性傳統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國文化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奠基人,是當代最富有創造性的文化思想家之一。他對“文化”概念的追溯和考察為當代英國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在他看來,“文化”一詞它“記錄了我們對社會、經濟、政治生活領域的這些變革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而持續的反映。因此,借助“文化”本身,我們便能尋找各種意義和價值以及關于人類創造性活動的記錄。而文化分析是雷蒙德·威廉斯想要通過“文化”闡明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中或顯或隱的意義和價值。在他看來,每個時代有自己獨特的感覺結構,它就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是經過選擇的社會事實。本文試圖梳理雷蒙德·威廉斯“文化”概念、文化的三種定義,深入探討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的在文化分析中選擇性傳統是至關重要的論斷。
1.“文化”一詞歷史溯源
文化一詞的英語詞源culture源自拉丁文cultura,最初意指農作物的栽培和動物的飼養,時至今日,culture一詞仍有養殖、種植的詞義。大致從16世紀早期開始,“文化”一詞從自然界延伸到人類自身發展進程中,有了培育、栽培等含義,從作物的培育到人類心靈的培育。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的人將文明與文化等同,認為文化與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作為社會成員所具有的任何其他能力與習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化與文明概念被明確的分開,以英國文學批評家F·R利維斯為代表的文化研究學者認為文化是精英文化,是少數知識精英專業的高級趣味,但威廉斯并不認可這種觀點。在其著作《文化與社會》藝術中,定義了“文化”的四種概念:“心靈的普遍狀態”,“整個社會里知識發展的普遍狀態”,“各種藝術的普遍狀態”,“文化是一種物質、知識與精神構成的整個生活方式”,后來在《個人與社會》中提出文化是關于“心智所習得、所創造的諸模式與那些被傳播開來并在各種關系、習俗和制度中發揮作用的諸模式之間的基本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真實的交互作用的原則,這個過程及結果就是文化”。在《文化分析》中又提到文化的三種定義,“理想的”文化定義、“文獻的”文化定義、“社會的”文化定義。雷蒙德·威廉斯從整體觀的角度出發,重新定義了文化,使得文化不僅僅只是文本概念,少數人的文化,而是反映社會狀況、社會價值,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
2.威廉斯的“文化觀”
在雷蒙德·威廉斯看來,文化一般有三種分類。第一種:是“理想的”,這種意義上的文化是人類根據絕對的或普遍的價值而追求自我完善的一種狀態或過程。這種概念的文化分析根本上就是對生活或作品中的某些價值的發現和描述,這些價值被認為構成了永恒的秩序,或是與人類的普遍狀況有著永久的聯系。針對“理想的”文化,威廉斯提出的“感覺結構”文化分析方法,至關重要。在他看來,感覺結構就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它是所有組織中所有因素產生的特殊的現存結果。如他所說:正如“結構”所暗示的,它穩固而明確,但它是在我們活動中最細微也最難觸摸到的部分發揮作用的。因此,他認為感覺結構是一種深刻的支配力量,是特定地域、特定時期、特定社群的文化和價值,它反映與日常社會的關系。因為感覺結構反映的是一個特定的時代,所以一旦承載感覺結構的載體消失,想要了解該時代的感覺結構,便需借助“文獻”,這也就是雷蒙德·威廉斯所定義的文化第二種分類,它是“文獻的”,這種意義上的文化就是思想性作品和想象性作品的實體。人類的思想和經驗以各種方式被詳細地記載下來。對于文化分析,文獻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它能提供自己在其中得以表達的整個組織的詳盡證據。雖然,每個時代有自己獨特的感覺結構,社會價值,但通過這種文獻式的文化,人們便可了解其價值和關系。雷蒙德在《文化分析》中,便借助這種文獻式的分析方法對19世紀的40年代的英國小說作了大量的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認為當時的小說反映了一種共享的感覺結構,這也反映了當時英國主流文化中的潛在意識與訴求。第三種文化的定義使其擁有“社會的”意義,這種意義上的文化是對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描述,它表現了不僅包含在藝術和學識中而且也包含在各種制度和日常行為中的某些意義價值。與潘洛夫斯基在《圖像學研究》中對圖像的解釋分三個層次中最深層次的象征意義一般,這種文化分析要闡明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它強調的是研究特殊的意義和價值不是要對他們進行比較進而確定一種標準,而是研究他們的變化模式、某些普遍的“規律”或“趨勢”,進而更好地理解社會和文化的整體發展。在他看來,文化不僅僅是形而上的上層建筑,而是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層面,更是具有滲透力和影響力的介質。而這三種文化,若要進行文化分析,從文化整體觀的角度出發,是不容割裂的。文化每一種分類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任何一種充分的文化理論都必須包括這些定義所指向的三個事實領域,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不然必然是不充分的。
3.文化分析中的選擇性傳統
雷蒙德認為每一個活動領域都存在著一個選擇的過程。社會中每個人所知道的東西都是經過選擇的。從文化的三個層面來看,即使是特定時代和地方的活文化、被記錄下來的文化以及選擇性的傳統文化,他們其實都經歷了選擇的過程。雷蒙德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英文小說為例,闡述了在小說領域的選擇性傳統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在他看來,沒有人能讀遍當時所有的英文小說,但是當時的人都對那一時代小說的總體特征,論調有自己的定論。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感覺結構,這些感覺結構都會隨著時代的演變做出許多調整,這些調整,人們無法抗拒,但是人類本身已經成為帶來這一切變化的一部分了。所有傳承下來的活文化,在活的見證人逝世之后,便會被提煉為一些經過選擇的文獻,就像《天工開物》、《山海經》,他們以文獻的形式被后人所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形式都能通過選擇被傳承下來,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選擇還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實際社會狀況便會制約當前的選擇,焚書坑儒便是一例,因為它影響了當時的階級利益。由此來看,傳統文化的沿襲傾向于順應當代的利益體系和價值體系,雷蒙德認為,傳統文化的選擇性傳統,并不是一個由作品構成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進行選擇和闡釋的過程。因此,選擇性傳統順應社會發展路線,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雷蒙德以1840年代的英國小說為例,具體分析了,就文學而言,選擇性傳統的作用依然存在。他發現,在那個時期,《泰晤士報》雖然是現在人們認為那個時代影響力最廣的報刊,但經過文獻資料顯示,《快訊報》、《勞埃德周報》才是當時人們閱讀量最大的報紙,用他的話來講,在19世紀40年代末,這類報紙的發行總量大約27萬份,而《泰晤士報》總發行量才6萬份。所以,如果要進行文化分析,必定不能只從現今角度出發,必定要從事實領域出發,這樣才能還原當時英國的真正文化。而當時的英國小說,就類別來看,哲學、歷史學、宗教和詩歌作品如浩瀚大海,然今天人們公認了當時優秀的小說家如羅斯金、普金、克拉夫等,盡管他們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盡如人意,但是正是通過選擇性傳統的運作,他們的作品構成了我們今天認為的那個時代作品的特征。
從另一方面來看,選擇性傳統又反過來影響著文獻資料,因此一段時間的歷史,因為選擇性傳統的緣故,它可能只凸顯了片面的敘述,而由選擇性傳統本身運作的理論評述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它也會受到后來發展主線的影響和制約,甚至發生改變。
結 語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觀念在西方文化研究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除“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而言”這種論斷所闡述的文化、文學、政治之間的界限的被打破,感覺結構就是一個時代的文化,雷蒙德關于選擇性傳統在今天的文化分析中仍然十分重要,它能最大程度的還原一個時代的感覺結構,而雷蒙德的這種文化觀也將引發我們的文化思考。不過盡管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觀有重要的影響,但它始終關注的是文化生產的手段、條件和文化生產關系等外部因素,并沒有對文化內容本身作詳細考察,這也使文化本身缺乏特殊性,并不能根據文化分析的方式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如《文化分析》中雷蒙德對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分析,它從“理想的”、“文獻的”、“社會的”三種分析方法入手,也只是要探討“敬畏”的價值問題,借助的是藝術手段如何傳播價值的生產手段。但他的理論價值仍然是毋庸置疑,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 【英】雷蒙德·威廉斯著.漫長的革命[M].倪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 【英】雷蒙德·威廉斯著.文化與社會[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作者簡介:段婷(1996.04—),女,漢族,四川達州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藝術批評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