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纓 趙青
摘 要:秦腔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古老的戲曲之一,本文通過對陜西省秦腔博物館的參觀考察,進行了秦腔扮相中服飾的色彩、線條等的研究,反映了古代人物裝扮特點,顯示了服飾對戲曲人物塑造的作用。
關鍵詞:秦腔 服飾 色彩美 線條美
陜西秦腔博物館位于西安交通大學校內的西南角,是中國首個秦腔博物館。館內陳列著五百多件展品,有原民眾劇團的劇照、道具,著名老藝人的劇照,民國時期的戲裝、服飾、四路秦腔、臉譜等。這次主要參觀了秦腔服飾館與皮影館,就秦腔服飾館,談談自己的觀展體會。
展館分為四部分,秦腔樂器展,秦腔服飾展,秦腔曲目展以及杖頭木偶展。館中間部分是服飾展。秦腔表演藝術中包含生旦凈丑四大行當,每一種人物角色的服飾裝扮都不同,
都有代表他們身份地位、性格的服飾。秦腔服飾就其本身而言,鮮艷的色彩和柔美、剛勁的線條就給人以感官上美的享受。除此之外,服飾裝扮上的這些色彩與線條,都具有一定的審美意味。
1.左至右依次:黑繡花改良靠、女粉紅靠、綠靠、黑靠
靠,性質為戎服,是武職將帥所通用的身份裝。靠身分為前后兩片,衣長至足,后片腋下有兩個“腋窩”,作為與前片相連的紐帶,后腰兩側有兩根摟帶回繞于前腰。前片中部略寬,稱為靠肚,靠的特色是圍繞前腰的“靠肚”繡有虎頭,充滿了裝飾性效果。靠肚下雙腿外側各有一塊遮護腿部的靠腿,上面繡滿表示甲片的圖案紋樣。女靠比男靠大致相同,靠肚稍小一些,腰下為彩色飄帶(用的時候可以圍以云肩,系住襯裙)。在戲劇表演中,不配靠旗的靠叫軟靠,配靠旗的靠叫硬靠。靠旗叫背旗或背令旗。
2.左至右依次:官衣、粉紅蟒、綠蟒、紅繡花道袍
蟒服是明代最貴重的服裝之一,是王侯、公卿們的服裝,蟒服是“象龍之服”,和皇帝所穿的龍袍相當,但只是所繡的龍和皇袍上的龍相比,減少了一個爪子。蟒服是扮演帝王將相的官服品類,分為男蟒和女蟒,男蟒在裝扮人物的時候必須和玉帶組合,構成“蟒袍玉帶”的完美表現形式;女蟒和男蟒的形式基本相同,繡有龍或彩鳳,長僅及膝,下面可以露出裙。一般皇家后妃、公主穿著黃蟒,老年貴婦穿著香色蟒,如果遇有喪事,則穿著白蟒。
黃蟒、綠帔、皎月素褶子、紫色團花蟒、黑素箭衣、粉紅蟒、藍繡花褶子、鳳冠霞帔、鞋靴、頭飾、紅將巾子、硬生角包巾、紗帽。這些服飾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森嚴的等級觀念。無論是從盜帽、衣服,還是靴鞋,到處都有明顯的階級意識的存在。
凡是地位高、身份尊貴的人才可以穿癖、袍、靠,如圖一,靠整體給人一種尊貴威嚴的感覺,蟒袍和官服以及圖四的素褶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其中的一些區別又可以通過服飾的色彩、圖案等來劃分,而官員四品以上穿癖,四品以下則穿官衣,而其他達官貴族只能穿其他顏色的癖袍,且癖袍上的圖案也是和皇帝有區別的,黃蟒的服飾上繡著龍鳳,且顏色一般為黃色,以此來顯示皇帝作為九五之尊的高貴,高級官員以紫色為貴,服飾上有代表不同身份和地位圖案的“補子”,平民百姓只穿素色的布衣。
在靴鞋方面,高級將領穿刺繡厚底靴,低級官員穿朝靴,大家閨秀穿繡花彩鞋,平民百姓穿云子鞋等等,這些服飾無論是從色彩、質地還是樣式方面,都能反映出劇中人物的階級地位和身份,這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產物。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從戲曲服飾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到古代人穿著打扮的影子,為我們了解傳統文化和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形象資料。這些傳統服飾不僅具有“別貴賤、識善惡”強大的社會功能,也對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人物外在形象的直觀表現,而且是塑造內在性格的表現手段,很多角色的個性就是通過人物的服飾裝扮來展現出來的,蟒、靠、盔帽、翎子、水袖、鞋靴等服飾裝扮鮮艷的色彩以及色彩所象征的人物性格構成了服飾的色彩美,形狀各異的圖案、順暢精妙的服飾做工以及這些所表現的人物個性構成了服飾的線條美,秦腔傳統服飾是融合了色彩美與線條美為一體的一種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