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基層村隊和社區是城市、鄉鎮的基本構成單位,是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群眾工作論和基層重心論是習近平同志社會治理思想的基本要義和重要論述。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切社會管理部門都是為群眾服務的部門,一切社會管理工作都是為群眾謀利益的工作,一切社會管理過程都是做群眾工作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工作是社會管理的基礎性、經常性、根本性工作。”他強調:“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
在當前新形勢下,為進一步加強村隊、社區建設,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協調不同利益群體間的關系,提高村隊村民和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對博樂市南城區三個社區、阿場及青鎮三個村隊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所調研的三個社區分別為博樂市南城區的南城社區、濱河社區、長青社區。其中南城社區,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共875戶2322人,社區黨總支班子成員5人,配置工作人員28人。濱河社區居住著漢、回、哈、蒙、維吾爾等6個民族,居民小區4個。班子成員5名,社區配置工作人員19人。長青社區,總面積約13平方公里。長青社區配置工作人員25人,“兩委”班子配備11人,黨總支5人、居委會7人。
所調研的村隊分別為阿場蘇門迭布斯格村、阿熱勒托哈村和青鎮冬都顧力木圖村。其中蘇門迭布斯格村,全村居住著漢、維、哈等六個民族,共有人口576戶1271人。阿熱勒托哈村全村占地總面積 14.4公傾,主要種植玉米和苜蓿。冬都顧力木圖村,全村4個民族,共有人口335戶1187人。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社區職能定位不清,且負擔過重。
社區的職能定位問題一直不明確、不準確,政府的各個部門和單位都能夠把各項工作一桿子插到社區,社區的行政化傾向嚴重,并承擔著社區黨建、精神文明建設、信訪、綜治維穩、人民調解等多達幾十項的工作內容。
(二)社區干部隊伍建設與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相適應。
一是社區干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且流動過頻,導致服務工作缺乏穩定性。二是社區干部綜合素質不高,業務能力不強。社區承擔的社會事務越來越多,社區工作的系統性也越來越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三是社區黨員管理難度大。目前社區管理的黨員主要是離退休人員、下崗失業人員、畢業生及退伍軍人,這些人員黨性淡薄,組織紀律渙散,給社區黨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三)農村基層黨員年齡、文化等結構不合理。
農村黨員年齡普遍偏大,老黨員多,年輕黨員少,年齡結構比例失調。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嚴重不足,而且發展結構合理、年輕有為的農村新黨員也存在一定的困難。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給村“兩委”班子的工作造成了相當大的難度。㈣ 農村基層干部素質不高,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差。
部分村干部綜合素質不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執行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直接影響了班子的戰斗力;部分農村黨員干部觀念比較陳舊,致富辦法不多,發展思路不清晰,技能培訓缺乏,導致自身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不強。
三、對策及建議
㈠ 逐步減輕社區不合理工作負擔。
逐漸理順政府組織與社區的關系,切實減輕社區的不合理負擔,是強化社區為民服務功能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是建議政府根據相關法律和政策規定,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明確社區的工作職能,讓社區有權拒絕不合理的攤派性任務。
二是根據相關規定,逐步改變目前各職能部門直接向社區布置任務的狀況。同時盡可能將交叉、重合的工作綜合起來交由社區協助完成。
三是建議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培育社會中介組織承擔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區工作,例如人口普查等。使公益性、志愿性、非營利性社區中介組織逐步介入,形成權隨責走、責隨事轉到中介組織的模式,不讓社區負擔過重。
㈡ 加大對社區工作人員的重視和培養力度。
一是切實加強社區組織隊伍建設。選拔一批優秀人才充實到社區干部隊伍中來,也可以從機關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社區工作鍛煉,把新思路、新觀念、新做法帶到社區工作中。
二是加大社區干部教育培訓力度。建議將社區工作者的培訓納入干部年度整體培訓計劃之中,抓好社區干部綜合素質的培訓,從而提高社區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發展社區服務事業的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社區工作人員考核和獎勵辦法,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建議推行社區工作人員評議制度,增強社區工作人員的責任感,促使其主動提高工作質量和個人素質。
㈢ 改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模式,加強對黨員的管理工作。
一是建議靈活設置黨組織,使流動黨員在異地找到“家”。針對外出流動黨員比較多,且相對比較集中的大中城市,依托政府駐外辦事處、商會來建立黨組織。二是創新黨員教育和管理機制,確保流動黨員過上正常的組織生活。一方面,委托當地黨組織進行集中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通過行前教育、郵寄教育和網上教育等方式,解決黨員教育管理規范性要求與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應變性要求之間的矛盾。
㈣ 加大對村隊干部的管理力度,增強實際工作能力。
一是培養吸收優秀人才,充實村級后備隊伍。建議建立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突破本村和外村、本地和外地的地域界限,增強開放性、競爭性和群眾性選人用人方式,通過“內選、外聘、回請、下派”等多種途徑,培養和吸收優秀的人才隊伍,不斷充實基層后備隊伍。
二是加大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將農村基層干部最需要、最實用的知識傳授給他們,增強村干部發展經濟、依法行政、化解矛盾等各種實際工作能力。采取多種培訓方式。
三是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建議制定出各階段黨員發展規劃,逐步優化農村黨員結構,彌補缺陷,努力充實農村青年黨員隊伍。可以把40歲以下的農村青年作為發展黨員的重點,通過建立檔案、實踐鍛煉、重點培養等措施,抓好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從而夯實農村黨員后備隊伍的基礎。同時拓寬黨員發展的渠道,不斷壯大農村基層黨員隊伍,及時為農村基層黨組織補充新鮮血液,形成新時期農村基層發展黨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