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行 逄錦華
摘 要: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提到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相關條例,但可能由于其提出時間尚早(2013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尚不完善,現仍存在很多爭議,本文將針對其不足提出個人看法。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封存制度;反思;完善
中國首次將未成年人犯罪封存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其中第二百五十七條明確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
一、滿足條件
從條例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一)年齡
其一,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只要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即可,至于案發,訴訟,定罪時達到十八周歲,也應該對其進行犯罪記錄封存。
但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現當今的社會因素。如今,兒童早熟問題已經成為世界范圍的普遍現象,“熊孩子現象”層出不窮。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適當地將年齡限度前調。畢竟,眾所周知,民法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屬于完全行為能力人;年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但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來源的,也屬完全行為能力人。雖然屬于民法范疇,但我們也不得不正式其先進性。提出疑問:是否未成年人已經具有完善的思想與行為,足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后果,對其犯罪行為有一定的認識。雖然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本身就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但是我們應該在其本質上注重其運用。該制度是否會縱容未成年人的犯罪,對其造成不可挽回性的嚴重后果,依然應該是廣大制法者與執法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判斷標準
其二,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以下的方可進行封存。刑事處罰主要可分為兩類: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又可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而附加刑又可分為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這里所說的“有期徒刑五年以下”應該是指除,有期徒刑五年以上的,無期徒刑和死刑以外的刑事處罰。但是,僅僅以五年有期徒刑為界限來判定是否應當封存犯罪記錄未免顯得有些生硬,因為有些罪,例如強奸罪,危害國家安全罪等也有可能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一些人有可能因為無法承擔金額較為巨大的罰金而被判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就是說,有期徒刑的年限雖然能從一定程度上判斷罪行的輕重,但無法判斷該犯罪未成年人的社會危害性。此類較為絕對的法律條文可能會帶來處理上的非公正性。但是,法文條例的相對靈活性也有可能讓某些不法分子有機可乘。所以,法律從來不能進行人性化的判斷,我們能夠做的就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完善我國的法律,進行細節化,人性化。
二、存在問題
而關于封存,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實施封存的機構
關于實施封存的機構,目前也有很多爭論。有學者認為,對于經手該案件的所有機構都應該實施犯罪記錄封存;但也有學者認為,有權實施按鍵封存的應該僅僅是司法機關。所以能夠實施封存的機構未明,也可能導致未成年人犯罪封存制度形同虛設。再者,對于實施犯罪封存制度的有關人員的泄露問題也并沒有相關法律進行說明,可能會導致該制度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幫助未成年人回歸是社會的目的。
(二)查詢問題
而封存記錄的查詢問題,我們也應該進行嚴格的審訊。在保證社會法律有條不紊進行的同時,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其實,國際上有關于這方面的規定,但是我國的法律還只是模糊地提到了“有關單位”,概念的模糊不清可能導致法律失去一定的威懾力。
(三)與其他法律的沖突性
而且未成年的犯罪封存制度違背了我國的公開宣判原則。憲法第一百二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形外,一律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定:“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關于公開宣判原則,在刑事訴訟法中并無例外規定,這意味著所有刑事案件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應當公開宣判,而這并不符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要求。然而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依法進行公開宣判,導致任何個人都可以通過宣判了解到該未成年人犯罪信息。那么即便日后對其犯罪記錄予以封存,亦形同虛設。
更嚴重的是,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并未與我國的其他法律接軌,存在法律之間的相互抵觸。《公務員法》,《檢察官法》、《法官法》、《律師法》等法律的規定,有犯罪前科的人員不得在一定期限內從事相關職業。那么,也可以說未成年人犯罪封存制度并未為部分職業的謀求提供可行性。
在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中, 犯罪記錄指的是犯罪事實以及與犯罪未成年人有關的刑事判決, 封存具體指的是不予查詢和提供犯罪資料, 但是刑事判決等案件經過等依舊存在, 并非是完全徹底消除犯罪記錄。有學者認為, 僅僅停留在“有限地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記錄上, 將導致該制度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大打折扣。只注重犯罪記錄封存,而不注重犯罪未成年人的社會回歸問題。不能將其落到其根本意義上。
三、積極意義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其積極意義。犯罪封存制度一定意義上給了激動犯案,沖動犯案的未成年人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到社會中去。正如美國一個法院所指出的,“讓年輕時的錯誤從公眾的目光中消失,把它們埋藏在被遺忘的過去的墳墓之中”。其次,未成年可能處于人生的迷茫期,我們此時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有很大的可能將其引導至正確的方向。最后,國際上對未成年人也多采用犯罪記錄封存或消除制度,可見其一定的積極意義。
四、小結
總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但是相對于某些國家犯罪記錄消除制度和某些未設定該制度的國家,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先進性。總而言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遠,仍需廣大執法者徐徐圖之。
參考文獻:
[1]王強強,憲法視野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完善,四川大學法律評論,2017(02):12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