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摘 要:互聯網為民眾提供了新的民主參政方式,它打破了信息壟斷,降低了公民政治參與成本,開辟了網上民主監督的新時代。網絡民意可以形成社會輿論導向,有利于實現司法的公平正義,但網絡民意的“非理性”與“情感性”也給司法審判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此需要對網絡民意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并通過規范引導網絡民意,提升司法公信力,實現網絡輿論和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網絡民意;司法公正;依法獨立審判
一、網絡民意對司法審判的有利影響
(一)網絡民意監督司法審判
網絡民意其實就是公眾對一些熱點案件的關注,公眾通過在網絡上表達自己對案件的看法,雖然不專業,過于偏激,但卻能讓案件暴露在公眾面前,接受大眾的監督,可以讓司法實現程序正義。網絡民意形成的巨大壓力,可以凸顯出案件的關注度,讓法官更專注案件。網絡民意可以讓案件公開在公眾面前,可以讓公眾了解案件的各個過程,確保司法審判的每一個環節的透明性,讓司法權得到社會公眾的有效監督,提高司法審判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二)網絡民意表達法律訴求
我國的法治化程度越來越高,也就更體現在公民的法律意識。公眾對案件的關注,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法律訴求,公民通過網絡行使自己的權利,有利于我國法治化建設,更利于公民提高法律涵養,培養法律思維。網絡是一個快速便捷表達自己看法的渠道,公民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平臺,把自己對法律的諸多不解予以公開化,讓司法機關了解公眾內心的想法,從而幫助公民解決法律問題。
二、網絡民意對司法審判的弊害
(一)網絡民意影響法官獨立裁判
法官就是居中裁判的身份,象征著國家法律的至高無上性。法官獨立裁判原則可以保障法官在作出案件審判的公正性,不受任何外力的干預,確保實現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公民通過在網絡上傳達自己的觀點,通過互聯網的即時性、高效地在網絡上傳播、擴散,網絡民意形成的輿論會在社會上造成影響,讓法官在重壓之下很難兼顧法理和情理。
(二)網絡民意容易把道德情感強加于法律
法官和公民對案件的分析有巨大的不同,法官是根據法律法規,通過周延的法律邏輯推理,用法律思維,注重程序規范性得出的正義的案件結果;而公民依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一般道德觀念,得出對案情的簡單分析結果,只是一種大眾的樸素正義觀,卻在質疑法官的專業性。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一般理解和判斷是不能和法官對案件的專業判決劃上等號的。
三、司法機關面對網絡民意采取的措施
(一)暢通公民表達法律訴求渠道
公眾因為不能得知案件的真實情況,所以會在網絡上發出過激的言論,司法審判機關不用視網絡為敵人,不應害怕網絡民意,而應積極利用網絡,向社會公布熱點,難點案件,讓公民通過旁聽的方式主動參與進來,及時了解案情,掌握案件真實情況,引導網絡民意正確的走向。
(二)提高公民法律素養
公民評判案件依據的都是內在的樸素的道德理念,而法官的法律思維卻是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公民很難對一些案件保持作為一個理性人的正常的思維邏輯,往往受到情緒化的影響,言辭激烈,進行道德綁架。因此,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多進行普法宣講,讓公民了解法律,熟悉法律,進而敬畏法律,尊重法官,理性看待案件判決。
(三)完善旁聽制度
旁聽制度是一項既能讓公民有效參與案件審理過程,又能促進司法審判公正的活動。網絡民意只是因為不了解案件的真實情況,就肆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司法機關應逐步讓越來越多的公民有序參與進旁聽程序,讓公眾感受到法官判案斷案的公正,從內心接受司法機關作為正義的化身。因此,完善公民參與旁聽方式的制度,是讓網絡民意保持正確導向的關鍵。
(四)判決通俗化
法院的判決凝聚了法官們的智慧,是法官嚴格適用法律法規,并結合具體案情綜合分析考量得出的。司法機關是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官不能被網絡民意左右,同時也要認真聽取公民的意見和建議。網絡民意只是公民想要參與審判過程,知悉真相,了解法官判決。因此,法院法官的判決應盡量使用平民化的語言,讓公民讀懂,進而了解法律法規的適用,從而尊重法律,尊重司法判決。
參考文獻:
[1]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2010.
[2]馬克思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
[3][英]羅杰·科特威爾(潘大松?劉麗君?林燕萍?劉海善譯).法律社會學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劉毅.略論網絡輿論的概念?特點?表達與傳播[J].理論界,2007(10).
[5]源崔.淺談網絡給司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J].經濟與法,2009(10).
[6]張隆棟.大眾傳媒學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