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摘 要:為了使“起訴難”的問題真正的能夠解決,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訴權,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立案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將原來的立案審查制度改革為立案登記制度,能夠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訴權;相關法律和《登記立案司法解釋》等法規的出臺,對立案登記制度的相關內容作出了明確規定,立案登記制度得以正式確立。
關鍵詞:立案;登記;研究
一、我國民事立案制度的歷史沿革
我國自“立審分立”的立案模式試行以來,相比于“立審合一”的模式更好地限制了在案件的處理中法官的絕對控制權,因此,在1996 年到2000 年間,我國開始探索進一步規范“立審分立”的立案模式,更有利于完善人民法院的內部監督,對案件進行立案審查、實體審判等工作都是在分別進行,能夠達到行使職權的過程中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目的。“立審分立”的模式在法院的立案和審判工作過程中的職權分離和監督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仍然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存在,例如在當事人起訴的過程中,能否進入訴訟程序給立案法官自由裁量權較大,容易滋生立案腐敗問題。自2000年以來,我國《民事訴訟法》(2007年)及相關法律法規對民事立案的相關制度進一步規范化和專業化。在“立審分立”模式下,立案審查制度對案件進行較為嚴格的篩查,這樣就規定了比較高的起訴標準,“立案難”問題越演越烈。
二、我國民事立案登記制度之弊端分析
人民法院大刀闊斧的實行立案登記制度之后,公民到法院進行立案起訴的門檻看起來降低了很多,雖然近年來對我國在立案方面應當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很多學者都進行了各種必要性的論證并提出了很多的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但當前的立案登記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是否能夠真正的能夠根除立案審查制度的弊端等現實問題,有待進一步觀察。從我國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來看,立案的受理標準就是能夠滿足起訴的條件,但起訴條件中不乏對糾紛的實體內容進行審查,因此,對起訴條件的審查大多是立案庭的法官憑借其多年的工作經驗和案件本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的,這實際上立案工作人員在自由裁量過程中束手束腳。當前的立案登記制度具有其固有的缺陷:
(一)立案登記制度依然大量充斥著對實體判決要件的審查
我國的立案登記制度其實質上是具有程序審查與實體審查相結合的特點。程序審查主要包括對訴狀、證據及起訴時的相關手續的審查,實體審查主要包括對訴的利益、訴訟請求范圍與正當性、法院管轄權、正當當事人問題的審查。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有直接利害關系是指原告在其訴稱事實所反映的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反之,原告在其訴稱的民事關系中沒有任何權利義務,那他就不具有原告資格”,事實上,是否具有訴權和認定直接利害關系的問題卻是依據實體法的標準,在尚未開始訴訟程序的立案階段就衡量實體權利當屬“因果倒置”,嚴重的違背了程序安定的原則。立案登記制度主張對起訴條件進行形式審查,可依據《民事訴訟法》對于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規定,卻必須進行實體審查才可以確認原告與案件是否具有直接利害關系,是否屬于適格的原告。其實當前的立案登記制度規定是給立案庭的司法工作人員出了一道不小的難題,這種違背程序正當性要求的立案規定實難發揮其本應有的實踐指導意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二款規定:“有明確的被告,”而《解釋》第209 條針對“明確的被告”規定了一個衡量標準,即原告提供被告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等信息明確到足以使被告與他人相區別。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中提到“明確被告確切無誤的住所并不是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明確的被告之精神”。雖然該規定表面上降低了原告的起訴條件,但“只要提供的信息足以使被告與他人相區分,或者對被告采取公告送達來達到成功立案的目的”,即使被告自始至終根本不知道原告訴請解決糾紛或者逃避應訴亦或者實因客觀情況無法出庭應訴,最終的訴訟結果在整個訴訟過程中是否真的做到維護原和被告雙方平等的訴訟主體地位,被告的訴訟權利是否得到了相應的維護?
(二)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凸顯
立案登記制度擴大了案件的受理范圍,案件數量也程序井噴式發展。從5月1日開始,立案登記制實施一個月來,全國法院共登記立案113.27萬件,同比增長29%,其實早在立案登記制實施之前,各級法院的法官己經承受著極大的審判壓力,自從實施之后,各種類型的案件只要符合其實條件的法院都不能拒絕受理了,一時間大量案件涌入到法院,法官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不僅法官的負荷過重,也造成了案件的審理較為粗糙,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流于形式。
三、相關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完善監督機制
要建立健全對立案審查活動的監督機制。在立案的過程中,應當通過法律或司法解釋對立案工作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寬度和廣度加以限制和約束。立案登記制實行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當事人的訴權能夠得到行使,因此,應當對案件的進展情況全程的關注并進行全程監督,使糾紛真正能夠落到實處的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二)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訴訟是解決糾紛的途徑而不是最終目的,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在訴訟中處于平等地位,且當事人對自己的權利享有處分權,因此,在民事糾紛的解決過程中,應當正確認識訴訟在解決糾紛中的作用不是唯一的,民事糾紛的解決機制應當更加靈活和多樣。如果當事人能夠選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不僅可以及時解決糾紛,而且可以減輕法院的工作壓力,同時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
(三)對虛假惡意訴訟進行嚴厲打擊
我國從立案審查制到立案登記制的立案制度的改革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為當事人的起訴行為提供便利,保障當事人的訴權,也能通過降低起訴標準使得當事人的訴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與此同時,立案登記制度對于公民的法律素養和意識的要求就有所提高,公民只有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立案登記制度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立案登記制度的普遍適用,導致大量濫訴及惡意訴訟層出不窮,這也是因為我國的公民法律意識淡薄而造成的。因此,對濫訴或者是惡意訴訟的行為必須進行嚴厲的打擊和規制,防止當事人為了實現自己的非法目的,而采用訴訟手段來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