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瑞和
摘 要: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對于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生活確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在實踐操作中,由于具體制度的原因難免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具體問題需要總結經驗,彌補不足,從而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資助體系。
關鍵詞:困難;資助
近些年,黨和政府就扶貧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教育系統也明確提出,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輟學,也制定相關的政策,如國家助學貸款等。高校也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些舉措確實對經濟困難學生起到非常大的幫助作用。筆者所在的學校,根據相關的政策規定,也就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出臺了操作細則,在這幾年的資助工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問題雖然不是大問題,但積小為大,如不加以改正,長久下去一定會影響經濟困難資助工作的有效性。筆者擬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相關材料的辦理和認定
經濟困難認定要提交相關的證明材料,一般都要求有民政部門進行審核和蓋章。可以說,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好的。在筆者的實際工作中發現,基層民政部門在開具相關證明材料的時候,沒有審核、把關,相當一部分材料都是當事人自己填寫的,隨意性比較大,特別是家庭收入一欄。針對這些材料的真實性,作為學校無法一一審核。面對著真假摻雜的材料,往往導致不符合條件的學生認定為經濟困難,進而獲得各種資助,在學生中間造成不良影響。
二 學生個體及群體因素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成長成熟的時期,有敏感的一面。一些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原因,心理敏感、自卑,甚至脆弱,并不是太愿意讓他人知道自己及家庭的實際狀況,所以對于經濟上的困難,不太愿意向同學說起或是向學校老師反映,甚至是“打腫臉充胖子”,過著與其經濟承擔能力不相稱的生活,害怕在同學面前失了所謂面子。類似這種情況,往往導致沒有被認定為經濟困難,從而失去了相應的資助資格。
筆者所在學校,在認定時有一個學生民主評議的程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礙于各種原因,如不愿意“得罪”同學,不論是在學生民主評議會上,還是在公示期間,對于自己所了解的同學的真實狀況知而不言,而老師如果沒有一一全面了解所有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就難免出現錯評、漏評的現象。
筆者也留意了其他高校的是如何操作的。有些學校的做法是提出申請的學生以演講的方式進行,再由其他旁聽的同學以無記名的投票方式來確定是否困難。筆者并不提倡這一做法。這種方式形式是做到“民主”和公開,但對于經濟困難學生而言,其實是強迫他們把自己家庭隱私“展示”出來,這種“展示”是在比誰家更困難,“展示”自己并不情愿為人所知的一面,其實是對學生的心理傷害。[1]因此,如果既要做到公開,民主,又要保護學生的隱私,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在實際的工作中,筆者至今也難以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
三 具體技術操作問題
筆者所在的學校,經濟困難學生分為特別困難、困難和一般困難三個等次。
特別困難的認定,可以以學生的提交的材料、日常生活、師生的了解來判斷。在認定、區分困難和一般困難等次上,沒有也難以量化什么程度才叫困難,什么程度才叫一般困難。在實際操作中,基本上是靠經驗判斷,部分學生對此有意見,即應該有一個相對量化的認定標準,但如何量化,學生即便有想法,也提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建議,所以很多時候也只有依靠經驗來判斷。
當然,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過程中,出現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絕不是上述的這些。從學校的層面,即使只能是部分解決這些問題,也絕不能任由這些問題、矛盾長期存在和發展,影響了整個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筆者根據這些年的工作感受和經驗,作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一定要有愛心、耐心、細心,從心底里愿意關心、幫助學生,要遵守職業道德,如尊重學生,涉及一些學生的的家庭信息、個人狀況不得隨意透露等。對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和改進資助工作。
一是在材料的認定上,給予學院、年級認定權,不能因為有了官方認可的證明材料如“建卡貧困戶”,就自動認定為經濟困難或是相應的等次并獲得相應的資助或補助。退一步說,即使出于對學生利益的考慮,經濟困難等次是否和補助、資助掛勾,學院、年級可以酌情考慮并作決定。要向學生傳達一個明確的導向,即官方的相關證明不是一把萬能的鑰匙,是否能夠獲得資助要取決于真實的家庭經濟狀況。對于一些地方認為無權出具證明的材料,應當給予靈活處理,不能因此把難題留給學生,導致問題懸而不解。
二是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多從心理上關心經濟困難學生,家庭環境無法選擇,但后天的努力可以改變很多境遇,要讓學生用積極、陽光的心態的對待學習和生活。學生要有正確的消費觀念,這就有賴于學校老師日常的教育和引導學生不盲目攀比,不超前消費,凡事量力而行。學校也要建立資助動態管理制度,對于已經獲得資助的學生,經濟消費明顯不合情理、經批評教育仍不悔改者,比如考慮能否暫時凍結資助,在各類評優時以其日常生活消費做為參考因素等[2]。建立暢通的師生信息交流渠道,鼓勵學生有困難直接和學校老師交流,特別是在民主評議及各類資助公示期間,鼓勵學生及時反映真實情況。當然,作為學校老師,也應當主動和學生家長交流,及時掌握各類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具體問題。作為一線的老師,要有擔當精神,不能害怕“得罪”學生及家長。
參考文獻:
[1]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4).
[2]宋曉東,曹宏鵬.大學生資助政策實施的效果?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
[3]周麗萍.誰能獲得更多的高校大學生資助———基于2014年高等教育改革學生調查數據 HLM 模型的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7(2).
[4]魯偉,劉承赫.高校貧困生建檔認定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J ].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