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環境是文化組成的,個體的行為手段是在情境中產生的。一旦孩子出生,他就進入了一個事先準備好的文化環境,相反,后代的行為促使進一步文化適應的形成。正規教育把兒童從他們生活的直接環境中分離出來,使兒童與集體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距離。政府、宗教組織、學校、政黨等,所有這些機構在既定的時代既定的社會中共同參與社會的轉變。兒童的行為既受到文化環境的深刻影響,同時又影響著文化環境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文化環境;文化發展心理學;兒童行為
一、文化與文化環境
無論人或環境都是文化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人因環境而世代相繼;環境由人建構而成。人類的環境是文化組成的,人被給予了文化的解釋,環境文化對人組織起人際關系和個體的人格建構。也就是說,文化以群體文化與個體文化兩種形態存在。個體文化是群體文化的獨特方式內化的結果,群體文化規定著個人文化發展,為個體發展提供了未來行為的目標,它又是由個人意義系統的外化而構成的。作為意義表征的符號不可能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必須是存在于人與人的關系之中的。文化中符號的意義雖然是人賦予的,但不是單個人的創造,而是人與其社會環境共同建構的。在環境中活動的個體改變了環境,這一過程的反饋和結果使得心理內部的自我實現了重構。接著,后者又進一步作用于環境,并改變環境。
文化是人類心理機能系統組織的一部分,它通過建構和使用符號的形式使人們將此時此地的背景進行轉換。人類通過文化(符號)的方式將自身與所有當前的環境產生距離,然而,他們仍然是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人類與世界文化聯系需要人們同時與所處實際情境的接近與分離。文化心理學的核心在于討論人類如何將他們的生活---既有外部行為,也有內在的心理機能---和自然環境拉開距離或縮短距離。與自然世界的疏離要求建構在個體和環境之間起中介作用的文化產物。人類環境在物質構成方面是文化的,既包括供人類活動的物理環境(外部環境:房屋、街道等),也包括人類切身的環境(衣著、人體服飾等等)。
從個體---社會生態參照系來看,它不僅關注系統環境,也關注他人對這種關系的社會調節作用。發展中的個體面對環境,并作用于環境,從而改變了自身。然而,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他人(如,父母為孩子創設的環境)預先設定的,并且個體在環境中行為受到社會外顯的或隱含的引導。因此,個體參照系包括:個體;環境;個體對環境施加的行為;某些社會他人對個體行為的引導作用;個體受社會引導的行為的結果,使個體發生變化。
二、文化環境中的兒童行為
行為手段是在情境中產生的,因此,當任務激發他們形成行為手段時,個體的建構就可以直接觀察到。20世紀初兒童雇傭法規的介入是一次把兒童的勞動轉移到教育工廠(學校)的社會行動。這意味著有教育機構接手控制兒童的行為。
一旦孩子出生,他就進入了一個事先準備好的文化環境。后代的行為促使進一步文化適應的形成。孩子進入社會的社會文化組織安排都是由成人建立的。另外,新生兒以及嬰兒的整個環境背景由文化建立為一個結構化的環境。
對兒童而言,第一年的生活最易受到外界環境的沖擊。一旦兒童平穩渡過了頭一年的生活,機體文化系統就慢慢引導著兒童步入不同性別的自我發展的軌道。個體通過觀察學習以及參與,從而實現了集體文化在個體身上的重構。處于兒童早期的個體缺乏引導人類以后發展的社會組織結構(如正規學校),但是,貪玩、吵鬧的孩子也是人類文化建構中積極的一員。
正規教育是對處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兒童生活的重要干預。它把兒童從他們生活的直接環境中分離出來,并且提供給他們一些在當地生活中不能得到的知識。正規教育的實行是一種具有社會目的的行為,它使兒童與集體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距離。處在學校環境中的兒童行為表現出同質化。正規教育按照年齡把目標同質化是目前最廣泛的學校行為,它是基于認知發展的。學生一旦進入到了正規學校情境中,就必須參與到反復的常規活動中去,這些活動進一步地塑造了這個年齡段的一致性。學校的社會生活充滿了符號性的慣例活動,充滿了各種統一的物品(校服,鉛筆盒等)。兒童置身正規教育環境之中,教師的獨特的與教學任務相關的溝通行為就是最近發展區的一個部分。
任何一個家庭環境都是不同的。如果家庭的集體文化背景與學校的背景不同,那么這樣的反差就特別深刻。社會需要環境下的家庭和學校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通常被看作是相對立的兩類,但對于發展中的個體來說,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其他一些環境,從個人意義來說是相互協調的。個體不斷地在這些不同環境之間移動,并且把不同環境間的經驗聯系在一起。
政府、宗教組織、學校、政黨等,所有這些機構在既定的時代既定的社會中共同參與社會的轉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一種社會過程。兒童的行為既受到文化環境的深刻影響,同時又影響著文化環境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美)瓦西納(Valsiner,J.)著;繆小春等譯.文化和人類發展[M].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蕾,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學前教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