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環境應急監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以期提高相關人員處理事故的能力,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環境應急監測;環境污染;應急設施
環境污染事故是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重大環境問題。據英國核安全局統計,全世界平均每年有200多起嚴重環境污染事故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與破壞。最著名的環境污染事故包括:1984年,印度博帕爾農藥廠甲基異氰酸毒氣泄漏事故,造成2500人死亡,數千人失明致殘,受害者達數萬人1986年,瑞士山道士農藥廠危險品倉庫失火爆炸,造成有害化學品污染整條萊茵河,使數百萬條魚死亡,造成德國、荷蘭飲水困難。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生產領域不斷擴大,生產節奏日益加快,我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也在增加。例如,1993年8月,深圳市發生化學品倉庫大爆炸,導致15人死亡,7座倉庫被摧毀,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2000年9月和2001年1 1月,陜西、河南相繼發生運輸氰化鈉溶液的卡車泄漏事故,分別導致約l0T的氰化鈉溶液進入漢江和洛河,引發嚴重污染。所有這些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損失與恐慌對我國的環境安全帶來了重大威脅。
一、事故分類
環境污染事故基本可按如下情況進行分類。按客觀特征可分為危險品的溢出、爆炸、火災、意外事故等。按事故性質可分為核污染事故、劇毒化學品的泄漏、擴散污染事故、易燃易爆物的泄漏爆炸污染事故、大量廢水非正常排放造成的污染事故等。按危害對象可分為主要對人、對動植物、對生態環境的環境污染危害.
二、應急措施與處置
不同的污染事故應急措施是不同的,應根據事故的性質和環境特點,選取不同的污染減緩技術制訂相應的應急方案。
(一).流域性水污染事故的應急措施
1.預警及應急狀態的確定
(1)流域內出現重大水污染事故,如企業污水處理系統或城市污水處理廠非正常排放、企業因爆炸泄漏、運輸過程事故泄漏等導致向河流排入污染物。 (2)當河流出現下列生物指示:魚、蝦、水生植物等動植物死亡、人因飲水而中毒、水的感官(視覺、嗅覺)出現明顯的異常。 (3)河流斷面的水質指標(COD、氨氮、揮發酚、重金屬和高錳酸鹽指數等)超過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或規定的要求。 (4)水庫入庫河流水質劣于規定要求,流量大于規定值。 (5)當引水工程輸水期間或河段處于讕水期。
2.應急范圍
(l)重要飲用水源地。(2)主要引水工程或調水段。 (3)重點控制城市(向水體直接排污的城市)。(4)河流水質水情的敏感段。 (5)重點支流。
3.預警及應急措施
流域內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密切注視枯水期、調水期水質、水情形勢的變化,各負其責,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污染治理,確保區域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水質目標。
當進入預警狀態時,應首先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強監測和信息的溝通。省級環保部門組織對水域、重點支流、飲用水源地以及沿岸重點污染源水質水量實施加密監測,及時向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同級人民政府報告污染狀況和水質水情數據,必要時通報下游有關省市人民政府。②加強對造紙、冶煉、釀造、制藥、化工、化肥、煉油、制革、紡織、印染等重點排污企業的監控,確保所有排污企業廢水穩定達標,避免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體。③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
(二).飲用水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處置
1.及時救治病人,如有必要進行隔離。
2.采取控制措施。市政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采取停水、減壓供水、改路供水,通知沿途居民停止取水、用水,啟用備用水源;實行交通管制、疏散人群、保護高危人群等措施,保護公眾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環境保護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源,如命令污染企業停產、減產、限產,停止污染物排放,打撈、吸附污染物等:供水部門按照其預先制定的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濃度和影響程度,開關相關的閘口,將受污染水體疏導排放至安全區域,從上游緊急調用水源,稀釋污染,必要時通知下游水廠停水或采取保護措施,如加入藥水中和、凈化污染,加強處理工藝處理污染的能力,加大投氯量和凈水劑用量,用活性炭處理過高的有機污染物等。
3.加強監測。包括增加指標和頻次,降低儀器檢出限,提高精度,掌握污染動態。加強水源保護;觀察水生動植物和農怍物死亡情況。
4.污染跟蹤。應急小組要對污染狀況進行跟蹤調查,根據監測數據和其他有關數據編制分析圖表,預測污染遷移強度、速度和影響范圍,及時調整對策。每24h向上級部門報告一次污染事故處理動態和下一步對策(續報),直至事故污染消失,警報解除。
三、應急監測
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裝備響應程序
應急監測系統的響應程序一般為:接受應急監測任務一迅速啟動應急監測響應預襄一啟動應急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安排應急監測車輛等一了解現場情況,確定應急監則方法,準備監測器材、試劑和防護用品,同時做好實驗室分析的準備一實施現場監則。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明顯增長。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處置過程中,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往往面臨著壓力和挑戰,也暴露了儀器設備的不足,設備的落后,應急監測的滯后,處置經驗欠缺等諸多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響應的終結部分。在吸取國內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發使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應急監測和處置儀器設備,以及相應的軟件等成為當前重要的工作;污染事故多種多樣,在應急監測處置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失誤在所難免,總結和積累經驗教訓,才是更好的應對將來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更好做出正確處置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陳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分析與應急反應機制[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2.1.
[2]沈振月?姚愛珍?劉建明等.強化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管理[J].中國環境監測,2000.4.
[3]李虹.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及應急監測[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
[4]陳寧?邊歸國.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與處置儀器設備的配置[J],2007.4.
作者簡介:姓名:李芳芳(1982年10月),籍貫: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民族:漢,單位:盂縣環境監測站,學歷: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