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
在畜牧業經濟發展中,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把黨在農村牧區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實到實處,用政策調動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通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來解決面臨的新矛盾、新問題。解決海晏縣畜牧業現代建設存在的問題,轉變經營方式,實現集約化經營是今后海晏畜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推行農牧業集約化經營必將使海晏畜牧業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一、解放思想激發干勁
針對現代畜牧業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各項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解放思想這個重要法寶,把認識統一到科學發展觀這一主題上來,促進畜牧業生產又好又快發展。要樹立用現代理念就是用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
產業化、市場化的理念引領畜牧業的發展,傳統的一家一戶小而全的養殖模式必將被發展趨勢所淘汰。有了專業化、規模化才能形成集聚效應、才能形成市場優勢;有了市場要用標準來規范,有了標準化才能生產出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才能形成品牌優勢,有了品牌才能進市場,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真正實現畜牧業強縣的目標。
二、改變傳統養殖模式,推進畜牧業向規模化養殖轉變
從海晏縣畜牧業發展現狀來看,可以說目前總體上還處于分散經營和一家一戶飼養的傳統養殖狀態。由于受飼養管理水平、人力財力、科技知識水平的限制,普遍存在環境條件差、生產效益低、防疫檢疫難度大等問題,使得各類牲畜疫病發生和蔓延的隱患增大。因此,改革傳統的生產模式,走適度規模養殖之路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科學地建設各類畜牧養殖區,實行種養結合,養殖區域相對集中,減少環境污染,方便防疫檢疫,利于生產管理。用規模化增量,一是基礎裝備規模化,迸一步完善水、電、路等基礎建設,著力解決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半徑大、飲水不安全的問題。
二是設施裝備規模化。繼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棚圈、藥浴池、配種點等設施覆蓋面;加快飼草料基地建設,提高飼草供給能力,特別要擴大農區半農區飼草料種植比例,建立牧區向農區補畜、農區向牧區補草的互補格局,實現草畜平衡。三是機械裝備規模化。著力推進農牧業機械現代化,合理配置飼草料種植、收割、貯運配套機械及剪毛機械等;整合利用現有農機具,添置必要的新型農機具,提高農牧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四是生產經營規模化。通過租賃經營、委托經營、聯戶經營多種形式聯合起來,走農牧業集約化經營之路,才能壯大規模,贏得主動,把規模養殖作為發展方向。利用好各級政府的扶持政策,抓住當前難得的市場機遇期,引導規模發展,加快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畜牧業總量提升是首要任務。
三、在產業培育中創造特色品牌
標準化是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是規模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當前,市場對畜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標準的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今后,應把標準化生產作為畜牧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以標準化推進品牌化,以標準化推進集約化,標準化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根本出路。首先
良種選擇要標準,良種本身就是生產力,就是效益,有了良種才能形成成本優勢、價格優勢;其次,在良料、良舍、良管等方面都要嚴格加以規范,抓緊修訂和完善畜產品標準化體系。第三,要加大無公害畜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建設和認證工作,擴大畜產品的知名度;要從環境、設施、品種和牲畜飼養投入管理使用等方面,組織和引導養殖場(戶)實行規范化飼養和標準化生產;要依法規范,強化管理,強化大品牌理念、打造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軟實力、實施質量與安全并重戰略、努力提高畜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把羔羊、牦牛肉、西寧大白毛、青海半細毛等高原無公害、綠色畜產品品牌做響做大。
四、強化防疫、衛生與安全,推進畜牧業向綠色安全型轉變
進一步加強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監督考核和預警工作,建立健全動物標識和疫病追溯體系。真正形成動物疫病診斷、監測、預警預報體系。要認真落實政府保免疫密度、業務部門保免疫質量的措施,重大疫病實行100%的預防免疫,努力做到口蹄疫等動物重大疫病不在境內發生,不斷完善重大動物疫情監測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要建立并完善動物防疫體系,積極推行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制度,突出抓好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網絡建設,特別是要發揮好村級防疫員和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實現群防群控,提高為畜牧業發展服務的能力,通過網絡有效地服務工作,防止各類牲畜傳染病的發生,把成畜損亡降低到最低限度,使所有畜產品成為無公害的綠色產品,人畜共患的傳染疾病從根本上杜絕。
五、在特色發展中走創新之路
走牧區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畜牧業產品加工企業,大力引進扶持和培育具有競爭力和發展前景的龍頭企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調整產品結構,積極做好各項服務,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來投資、辦廠,完善龍頭企業與基地、基地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形成產加銷
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要堅持市場化原則,打破行業界線和所有制界線,走區域融合發展的開放畜牧業的路子。一要進一步培育和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圍繞肉類、乳業、絨毛及皮革、草業等主導產品,著力培育,引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訂單畜牧業”,形成企業+基地,
基地帶牧戶等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讓牧民從產業化經營中得到更多的實惠。二要積極引導和支持農牧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介組織、經紀人隊伍建設。提高牧民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
六、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大力提高農牧民整體素質
依托新型農牧民培訓工程、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加強對農牧民的職業技術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加大對農牧民政策、文化知識、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著力提高農牧民素質,特別是根據不同地區產業發展重點,有針對性地加強農牧業生產實用技術培訓,著力培養家庭經營“明白人”和科學
種田、科學養畜的帶頭人,提高農牧民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努力培育觀念新、有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牧民;進一步加大對農牧區群眾的科技培訓、實用技術培訓、新型農牧民培訓的投入,提高培訓補助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