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羽 張建軍
摘 要:本文結合新媒體時代背景對網絡詐騙及其話術研究成果進行綜述,從電信網絡詐騙和言語交際話術研究出發,從目前研究現狀、學科角度、特點等方面歸納現狀與研究前景。
關鍵詞:電信網絡詐騙;概念;治理;綜述
九十年代末以來,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近十年網絡社交、網絡貿易、新式支付方式的興盛給互聯網帶來更強的生命力,與此同時依托網絡技術的詐騙也層出不窮。國內學者對于電信網絡詐騙研究的特征總結較為多樣,犯罪概念基本一致。
一、電信網絡詐騙的概念
網絡詐騙的概念目前國內學界基本形成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犯罪是以網絡為工具或為侵害對象實施的犯罪行為,不僅包括《刑法》規定的非法侵人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而且包括利用計算機實施的詐騙罪、貪污罪、盜竊罪等傳統罪名;第二種觀點認為所謂網絡犯罪,是指利用計算機實施危害信息系統安全的犯罪行為,網絡犯罪不僅以網絡為侵害對象,還必須通過計算機或網絡操作而非其他工具來實施犯罪[1]。兩種觀點均有合理性,不足之處在于第一種觀點混淆了“利用計算機實施的犯罪”和“計算機犯罪”的區別,第二種觀點提出的“通過計算機操作”來實施或者以“計算機作為犯罪工具”并不是網絡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
還有學者認為其具體表現形式包括“以其他有權人的身份,通過互聯網進入特定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在該系統中進行一定的信息操作,將有權人所有或占有的虛擬財產劃撥到自己的賬戶上”,但是值得商榷之處在于如果犯罪行為人通過技術,利用計算機系統漏洞等竊得被害人的網絡權限騙取財產,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間并無交流,所以不應將該種行為歸為詐騙罪。
因此電信網絡詐騙就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為目的,利用網絡虛擬性的特點并將其作為工具,通過對對方隱瞞事實真相的方法,將對方的錢財騙為己有的犯罪行為。
二、電信網絡詐騙的特征
技術層面網絡自身復雜多變,因此基于網絡的新型詐騙特征繁多。有學者提出網絡詐騙具有智能性、低齡化、隱蔽性、時效性、廣泛性和低廉性的特征[2],還有虛假性、誘導性、迷惑性等特點,技術性強、犯罪鏈條復雜、集團化、專業化、成本低、收益回報高的特征也有別于傳統詐騙。有學者提出“精準詐騙”的概念,認為大數據技術使網絡電信詐騙實現“由粗變細”的轉變,從廣散網到個人“定制”使詐騙變得隔空、隱形、面廣和精準。除此之外還有行為高發性與危害嚴重性、危害對象的個別性與選擇性、詐騙形式多樣性與迷惑性、行為的偶發性和急切性、詐騙數額的不等性與集聚性、事后查處的困難性與高成本性等特點[3]。
從網絡詐騙案件涉案人員的角度歸結,包括利用網絡實施犯罪、調查取證難,結構嚴密分工細致和犯罪群體職業化、詐騙手段科技含量高、犯罪手段隱蔽增加偵查難度與涉案造成巨大社會危害[4]等。特征方面學者將傳統詐騙歸為五個階段,即人實施欺騙行為、對方產生/維持錯誤認識、對方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或第三者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害,主要差異在于詐騙過程中的虛擬性、離散性、延遲性[5]。另一方面也有學者指出網絡詐騙的犯罪行為方式一般為“人——機”對話,這種表述忽視犯罪者與被害人之間的交流,即“人——人”對話,一些人反對將“人——機——人”視為網絡詐騙基本模式,認為計算機僅僅是一個工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過計算機網絡,計算機不必被排除在網絡詐騙概念的之外。
三、詐騙犯罪問題
(一)網絡詐騙的幾種類型
網絡詐騙的犯罪類型諸多,根據現有的研究學者提出的類型大體可歸結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型網絡詐騙犯罪,另一種是間接型網絡詐騙犯罪。直接型是指犯罪分子利用社交軟件直接與受害人接觸,在摸清楚受害人心理后實施詐騙,通過語言應用基本上不需要額外成本即可達到目的;而間接型網絡詐騙犯罪則是有一定的載體,犯罪分析投入人力、物力、有組織的甚至制作專門網站、空殼“公司”進行詐騙。
直接型網絡詐騙犯罪包括QQ微信詐騙、冒充好友詐騙、虛假信息詐騙等。詐騙活動通過個人信息、即時通訊賬號的竊取或購買,較為精準的以熟人的身份降低防范意識,假托各種名義借錢。被害人未發覺異樣,犯罪行為人則會在騙得款項后銷聲匿跡[6]。間接型網絡詐騙犯罪包括網購詐騙、掃描二維碼詐騙、網貸詐騙、兼職刷單詐騙、支付寶業務詐騙、“釣魚”網站式詐騙等,此類詐騙在操作上更為復雜。網購詐騙中犯罪分子利用當前被賣方和買方廣泛使用的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嚴重不誠信或虛假的商品交易活動,騙取被害人財物,冒充客服人員虛假退款或直接非法占有被害人用來購買。
(二)司法層面網絡詐騙理解
司法機關處理網絡詐騙案件主要根據《刑法》詐騙罪的規定、287條利用計算機犯罪的規定[7]以及與詐騙罪、網絡犯罪的相關規定及司法解釋[8],網絡詐騙犯罪在我國的刑法體系中并不是單獨罪名,多根據詐騙罪的規定定為詐騙罪,其自身的網絡技術性導致其犯罪客體、對象、涉及范圍等因素在質與量的方面與普通詐騙罪都有所不同。
四、詐騙犯罪問題治理
(一)技術層面的治理
電信網絡治理有從技術角度探討,研究利用行為軌跡分析建立社會智能眼的監督防控、網絡防衛空間犯罪偵控、計算機網絡技術下的熟人社會犯罪防御、預警機制或設置安全權限,如對計算機系統的越權或者非授權訪問管理、網絡交易通過數字認證和電子簽名的雙重加密方式進行[9]等。由于計算機無數個局域網、連接的節點繁多,防護手段綜合使用 SSL、濾波、防止非授權用戶對網絡資源的非法訪問和干擾等[10]。較多學者關注個人信息的保護,認為一方面從數據立法、推行數據實名、構筑“數據長城”與打擊數據犯罪入手來治理[11],另一方面加強系統研究、頂層設計、技術更新換代“阻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黑色產業鏈來切斷其技術通道”[12]。
(二)法律層面的治理
法律角度的研究較為普遍。有學者指出公民的個人信息法律上的界定保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確立合理的信息判斷規則、區分個人信息類型、妥善適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方式[13],盡快出臺配套法律、將過失泄露個人信息入罪、完善追述方式、嚴懲下游管理罪犯[14]等來降低犯罪率。
針對電信詐騙犯罪,出于網絡應用向縱深發展、法律法規已明顯滯后或缺乏可操作的必要性,學者的案例研究提出包括立法、執法在內的法規嚴懲犯罪行為如完善網絡安全立法、確定虛擬財產的物權屬性和受保護性、確定電子技術的法律地位[15],或調整立法罪名、司法上加強應對措施,從刑法責任和具體路徑的角度擴容[16]。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以單次金額較小、不構成犯罪為由惡意實施網絡詐騙,因此加強小額多次網絡詐騙刑法規制、將虛擬財產納入刑法保護范疇、完善電子型證據的相關規定入手保障個人合法權益[17]。
(三)部門與政府層面的治理
我國不少學者從政府角度提出許多積極對策,嘗試從國家層面、地方層面、社會組織機構層面與個人層面進行治理,政府與有關部門對電信網絡詐騙的治理承擔重要的社會責任,例如對刑事政策和社會對策、法律制度對策、部門組建專門的監察和執法機構、發展高素質的網絡警察隊伍、組建用戶網絡安全小組、建立事后報告制度,政府治理方面政府完善相關立法、積極開展網絡犯罪防控國際合,包括專業法規的建立與完善、對策體系和應對機制的構建、綜合對策體系的構建等進行了十分翔實的研究,對于當前網絡犯罪的懲治與防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五、網絡電信詐騙話語術的研究
從言語交際對電信網絡欺詐言語交際進行研究目前不多但仍值得借鑒。學者運用符號學、邏輯學分析,《謊言——一種典型的符號學現象》中李先焜基于符號學對謊言的定義、分類、語用性等方面闡述,《對謊言交際有效性的探討》中章禮霞從邏輯學研究謊言,呂明臣揭示網絡言語交際中語境的特征及影響。部分學者將網絡中的非真實的語言應用歸為無意識的網絡謠言和有意識的詐騙?!蹲悦襟w時代網絡謠言的產生與變遷》中嚴勵、邱理解讀網絡謠言的產生和變遷,《網絡謠言傳播的主體及其在傳播中的作用》從傳播者角度對網絡謠言傳播進行分析。
網絡詐騙話語術分析更偏向語言學的研究?!镀墼p短信的語篇分析》中楊陽以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指導,對欺詐短信進行系統研究,將其主要歸納為“誘惑型”和“誤導型”,揭示出這類語篇在人稱、語氣、情態、類型、銜接手段等性質。佀麗莎在《電信網絡欺詐的言語交際分析》中,從電信網絡欺詐言語交際模式特殊性入手挖掘電信網絡詐騙話語的不同類型和作用,以期建構一個電信網絡欺詐的控制論模型。
六、現有研究的不足
(一)缺乏專題性研究
縱觀國內的研究成果,學者大多數以個人研究為主,以個別樣本為例,獨立于以專題形式研究之外,最常見的是依托學科特點對電信網絡詐騙的概念、特征、防治等詐騙的組成部分梳理,在深度上較好的豐富完善了關于詐騙的研究,宏觀上卻很少專題性的系統研究網絡詐騙。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環境下,電信網絡詐騙在案件上存在延續的特性,技術也使犯罪的手段更為高超,現階段片段式的研究缺點在于缺乏連續性,難以發掘詐騙中規律性的現象以更好的遏制犯罪行為。
(二)涉及網絡新媒體板塊的詐騙研究少
現有的電信網絡詐騙的研究多數著眼于傳統形式的研究或老牌新媒體工具上,如電話詐騙、短信詐騙、QQ詐騙等,對新興起的陣地并未加以察覺。近些年社交工具迅速崛起,出現了以視頻社交為首的新式平臺,火山小視頻、快手、抖音、西瓜等APP與直播、打賞、付費在年輕用戶中較流行,不法分子易利用網絡平臺在初期監管不力的漏洞實施網絡詐騙,新型網絡媒體板塊應加強研究。
(三)對電信網絡詐騙話語術的研究少
現階段少有針對網絡詐騙話語術進行的研究探討,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網絡詐騙本身,對其形式、表現特點、交際方式并未深入研究,電信網絡詐騙利用技術漏洞、治理不足、心理盲區等實施欺騙犯罪行為,在網絡詐騙中涉及人與人、集體與個人的接觸交流,研究語言技巧使用也具有重要意義。
七、結語
網絡成為意見的聚集地也成為犯罪高發區,電信網絡詐騙的研究經過數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較為系統對當前國內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歸納,將電信網絡詐騙概念、特征、問題與治理進行總結并提出不足和展望。
參考文獻:
[1]郭春濤.網絡詐騙的概念?主要表現及犯罪構成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1(04)
[2]徐強.網絡詐騙犯罪的特征及刑事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7(10)
[3]劉國炳.網絡詐騙行為特征分析及防范[J].發展改革理論與實踐.2017(05)
[4]蘭晶.電信網路詐騙犯罪法律分析與防范對策[J].法制與經濟.2017(09)
[5]趙學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行為的行為特征與司法適用[D].汕頭大學學報.2017(12)
[6]李堯.網絡詐騙案件的特點及偵查路徑[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5(02)
[7]《刑法》第287條規定:“利用計算機實施金融詐騙?盜竊?貪污?挪用公款?竊取國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8]參見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11年3月1日公布的《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9]魏景茹.新型網絡詐騙及防范對策探討[J].時代金融.2017(03)
[10]王棟.大學校園網絡安全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0(04)
[11]黃欣榮.大數據時代的精準詐騙及其治理[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7(04)
[12]傅昌波.深化電信網絡詐騙綜合治理的建議[J].中國行政管理.2017(10)
[13]時延安.個人信息保護與網絡詐騙治理[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06)
[14]趙連慶.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護--以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頻發為視角[J].學習與探索.2017(09)
[15]王松麗.網絡詐騙犯罪的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學術界.2009(06)
[16]陳家林汪雪誠.網絡詐騙犯罪刑事責任的評價困境與刑法調適——以100個隨機案例為切入[DJ].政治與法律.2017(03)
[17]徐強.網絡詐騙犯罪的特征及刑事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