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協作式學習模式是現代教育理念倡導的教學模式中的一種,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應用協作式學習模式可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的不足,對于拓寬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協作具有積極的影響。本文旨在探討協作式學習模式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協作式學習;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3-0066-02
引 言
協作式學習模式的實施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也是現代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素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協作式學習方法,也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小學數學本身的知識結構較為抽象,引入協作式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使學生能夠通過自我探索的方式掌握數學知識,本文主要圍繞協作式學習模式應用于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意義和策略展開探討。
一、協作式學習模式的定義
協作學習的宗旨就是團結協作,它是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的模式。小組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和共同探討,來探索和發現未知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與小組成員或全班同學進行分享。在協作學習的模式中主要涉及七個環節:設計、角色扮演、合作、伙伴、競爭、辯論、問題解決。這種學習模式顛覆了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均發生了變化,教師在協作學習模式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和指導學生,將學生合理分成幾個組,每個學生作為小組成員之一必須擔當某個角色,有著不同的分工和合作。而學生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究。
二、協作式學習模式應用于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模式采取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一言堂”模式,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卻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是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未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就聽,不感興趣的就懶得聽,思想容易開小差,教師猶如在唱獨角戲,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回應,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協作式學習模式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均發生了轉換,將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學生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參與、相互討論、共同學習,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使課堂氛圍變得生動活潑。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現代教育理念提倡的是對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通過協作學習,對知識展開探究、小組成員間相互幫助、相互溝通、共同解決問題來完成協作學習的任務。協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如和同學間的溝通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每個學生都充分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在團隊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責任感,還能增加他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具有積極的影響[1]。
三、協作式學習模式應用于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策略
1.合理設計協作式學習的內容
協作式學習模式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學習內容均可通過這種學習模式來實現,有些知識超過學生所處年齡的接受范圍是無法達到協作學習的效果的,有些知識過于簡單則失去協作學習共同探究的意義。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協作學習前必須把握好度,合理地設計協作學習的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如年齡、數學功底、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確保協作學習的內容具有可行性,這樣協作學習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2.合理設計協作學習小組成員的結構
盡管協作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但教師在進行分組時,對小組成員的結構應合理設計和安排,根據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合理搭配。通常一個班級的學生可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后進生三個層次,優等生數學成績優秀,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接受能力均較強;中等生數學成績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均一般;后進生數學成績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均不太理想。因此,教師在分組時應將這三個層次的學生合理調整,不要將處于同一層次的學生全部分配到一個小組中,必須確保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包含這三個層次,這樣,學生才能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的目標。尤為重要的是,教師應根據協作學習的任務來優化分組,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并發揮自己的優勢。
3.適當引入競爭,提高協作學習的質量
在協作學習的模式中適當地引入競爭,不僅有助于在小組間和學生個體間營造一種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積極氛圍,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教師可就某一數學知識進行延伸和擴展提出問題,讓所有小組成員進行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在最短時間內回答最準確的小組為優勝者。例如,數學習題通常可以一題多解,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掌握一種解題方法的基礎上探討另外的解題方法,小組成員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團結合作,共同探討。小組與小組之間形成相互競爭的關系,看看哪個小組掌握的解題方法最多,如何做到舉一反三。最后,教師要總結同一道題最簡單最快速的解題方法才是最適用的,這樣學生在考試時才能贏得時間上的優勢,數學講究的就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這樣才能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將這樣的競爭模式引入協作學習的過程中,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和不服輸的心理,從而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協作學習之中。因此,教師可經常性地有意識、有目的地開展一些競賽活動,營造濃郁的競爭氛圍來提高學生協作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4.加強教師在協作學習中的引導作用
協作學習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任由學生自主學習而放任不管,教師在學生協作學習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以免學生的學習方向發生偏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積極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帶領學生向著正確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思路前進。一是學生自主討論時,教師應引導其按照教材內容來討論,不能偏移教材內容的主題,以保證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二是教師在引導時可以及時了解小組協作學習的進展,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則可給予指導,保證學生能繼續完成協作學習的探討。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協作學習的效率,還能和學生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師生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這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結 語
綜上所述,協作學習模式應用于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只有教師合理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合理分組、合理設計協作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實現教學模式的成功轉變,從而使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從協作學習的方式中得到各方面綜合能力的鍛煉,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許春燕.協作式學習模式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32):108.
作者簡介:馬振武(1976.9—),男,壯族,廣西靖西人,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