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子新
摘? ?要: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教學的診斷與改進,是人才質量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方式。大數據從思維和技術方面推動了傳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變革,同時也將新的活力注入到了高職課堂教學的診斷與改進中。本文以傳統課堂教學診斷和改進存在的問題切入點,針對高職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提出了幾點合理化的建議,以期能夠達到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有效性提升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數據?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0(c)-0174-02
大數據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產業飛速的發展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國務院于2015年8月頒發了《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文件,針對教育文化大數據建設,要求對大數據對教育方式變革、實現教育公平、提升教學質量方面所發揮的支撐作用進行探索。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教學診改)是高職院?;谂囵B人才的目標,在院校、課程、專業、學生、教師這些層面,對培養人才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以及完善提高的過程,也是育人主體對人才培養進行引導和監督以及教育行政機構強化決策與監督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與強化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高職院校傳統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存在的問題
1.1 課堂教學的診斷與改革
(1)診斷與改革的對象包括和教學質量密切聯系的責任主體,即管理者、學生以及教師。(2)診斷與改進是提升課堂教學手段的重要方式。具體而言就是與課堂教學質量存在直接聯系的主體對象,收集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的有關證據,從而找出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分析并診斷這些影響因素的成因,提出改善的措施并將其落實到位,如此循環往復,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在攻克教學障礙、提升專業學習以及優化課堂活動等方面,教學診斷與改革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能夠調節教學系統,保障教學的質量。由此可知,教學診斷與改革的前提是獲取證據,其根本在于發現問題,關鍵點則是分析和診斷,目標在于進行持續的改進。
1.2 高職課堂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1)能夠將課堂教學狀態體現出來的數據來源較為單一,甚至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師與學生無法將課堂教學成效的相關信息反饋出來,比如教師無法通過數據反饋了解全班所有學生對于每一節課程的掌握情況。(2)教學質量監控主體監控課堂教學質量的方式較為單一,教師和管理者都是通過相關制度以及經驗來監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因而造成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缺乏。(3)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過于單調,評價學習通常為簡單的診斷終結,以總結性的評價方式為主,沒有對學習過程進行有效的評價,同時不同主體不同標準下的評價機制也有失合理性。評價教學質量的依據通常是在期末進行總結性評價。(4)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效率不高,難以達到以數據和事實為依據的科學分析診斷,無法對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
2?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高職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革的有效性策略
2.1 重視大數據素養的提升,擴大教學診斷改革視野
大數據時代下,人們通過物聯網以及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對現期、歷史以及未來數據進行分析以及分類處理,以此方式獲取精準的信息,提升大數據思維。社會各界借助大數據管理、決策與創新也將成為常態。人們對于隱藏在數據背后的意義與價值的關注程度也變得愈來愈高,人們的思維以及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也將因此而發生重大的變革。對于高職教育而言,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師,都必須充分認識到大數據的價值,積極應對大數據時代以及信息技術帶來的各種變革,促進自身大數據素養的不斷提升。此外,教學全過程都能用數據進行記載,教師、管理者以及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跨時空的交流和反饋,“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逐漸普及。因此,強化對大數據的認識,提高大數據素養,為科學應用大數據思維與技術開展教學整改提供了新的視野。
2.2 建立大數據管理系統,為課堂教學診改提供技術保障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要求注重以數據為支撐。大數據時代下,數據為改進提供了信息來源,數據來源則需要依賴于高職院校大數據管理系統的構建。高職院校首先要構建統一的數據標準,基于數據接口與交換的原則,構建基礎數據中心。同時學院、專業、教師以及課程等主體的量化指標以及質量標準,需要以數據中心為基礎。構建階段性、多渠道以及伴隨性指標采集數據體制。構建定期分析、匯總。診斷以及預警反饋體系。借助大數據平臺,將院校、專業、課程、教師以及學生等生成質量等因素作為切入點,獲取大量的監控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到改進質量的相關依據,促進了教學診改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提升。
2.3 構建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機制,為教學診改提供數據支持
監控和評價教學過程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通過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構建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系統,對數據進行迅速的統計和分析。這一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構建包含學生、教師、二級學院以及校級督導等主體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并基于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狀態以及教師教學方式等維度,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指標。(2)通過信息技術,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與信息化平臺。和教學質量存在密切聯系的主體,可以通過上述體系,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質量監控,將此過程形成的過程與結果數據錄入系統,進行分類處理,再將其反饋給主體對象,實現對教學活動以及教學管理的改進與調節。質量評價的實施主體與質量監控的主體是一致的,這些主體能夠借助不同評價標準,對教學質量進行階段性、即時性的價值判斷,并向主體對象反饋評價結果,促其進行改進。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系統防人構建,是教學診改有效性提升的一種重要方式。
2.4 建立健全教學診改運行機制,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構建以階段性、即時性以及結果性評價為主要形式的教學評價機制。診改與評價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其實施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重合性,全面評價為整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礎,整改則能將評價的增值作用充分體現出來。構建學校教師、教學單位、院校三位一體的教學診改運行機制,將階段性、即時性以及結果性評價和診改工作有機的整合起來,實現周期性、常態化教學診改運行機制的構建。對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中的各種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將教學診斷信息反饋給各質量監控主體,這樣不同主體就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個人與單位績效考核目標中納入教學診改運行的實際情況,確保教學質量能夠得到不斷的改進,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3? 結語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就教育領域來看,大數據技術與思維在擴大教學診改視野的同時,也為高職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提供了很大的便捷,因此基于大數據時代下,對高職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革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能夠提供一定的建議與參考,最終能夠促進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劍清.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創新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15):9-10.
[2] 張凱.基于大數據應用的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1):157-158.
[3] 韋量,郭南希.淺談大數據時代高職院校專業教學的改革[J].記者觀察,2018(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