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虎
摘要:新媒體的盛行打破了固有的出版格局,按需出版、知識付費、社交出版等新興出版方式應運而生。這是在融媒體發展背景下,出版業與讀者達成的一種新的對話機制。本文分析了融媒體發展背景下,讀者閱讀方式發生的變化,探討出版業的堅守與創新。
關鍵詞:傳統出版業 讀者 閱讀模式 融媒體
隨著技術的變革,出版業實現了從紙質到數字的變革,讀者的閱讀習慣也隨著發生了變化。盡管出版業從整體上未受到大的影響,但是傳統出版業的市場被數字出版大幅度擠占,如何建立與讀者的對話,保持市場競爭力成為當前傳統出版業發展的難題。
一、融媒語境下讀者閱讀模式的轉變
(一)閱讀方式的多元化
融媒體時代,傳播媒介的豐富使得讀者有了更多可供選擇的閱讀形式,書籍、報紙、雜志等紙質媒介不再是主要傳播媒介,電子出版物、網絡、手機、電視等以更豐富的內容承載量展現在讀者面前,閱讀更加的多元化。
(二)讀者群體的大眾化
縱觀閱讀的發展歷史,其實是一個思想解放、文化普及和權利開放的過程。閱讀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權,也不僅僅是文人騷客的象征,融媒體時代,文字、圖片、音頻、動畫等多形式的傳播方式使得閱讀的大眾化趨向越來越明顯。
(三)閱讀內容的娛樂化
在融媒體時代,傳播的便捷性使得內容的創作速度提高,創作的方式多樣,閱讀不再僅僅只是知識的枯燥講述和現象的理性反思,從某種意義上,其已經轉化成為一種淺顯的娛樂化消費行為。各種各樣的新媒體文本在泛娛樂化時代,人們更愿意接受輕松的內容,就連嚴肅的政治新聞都被娛樂化。
(四)閱讀體驗的互動性
融媒體的發展給讀者提供了開放式的平臺,比如微博、微信、論壇、客戶端都為讀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提供了渠道。與傳統的出版業讀者與編輯或者作者通過寫信的方式進行交流相比,讀者得到的反饋更加及時,改變了讀者被動接受的局面。
二、基于讀者需求的對話機制搭建
(一)與新興科技融合,搭建對話平臺
科技正在改變著出版創作、生產、傳播、發行的方式,數字閱讀等新興出版業應運而生,傳統出版業的市場儼然已經被新興出版業擠占了相當大一部分份額,但隨著變革程度的放緩,傳統出版業在經歷大的震蕩之后趨于平穩。從另一個角度看,新興科技推動了出版業的重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出版內容、出版載體、出版服務、出版發行的轉型升級,促使讀者市場細分,傳統出版業現有的消費群體相對穩定,按需生產節約資源。傳統出版業如果不被淘汰,就要利用融媒體傳播承載內容豐富、傳播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傳播受眾群體大的特點,實現與讀者的良性互動。比如開發可供對話的APP,在搭載出版內容的同時,開設互動板塊,以征文、征求意見為互動話題帶動讀者,在提高讀者參與度的同時,培養讀者的忠實度。
(二)與文化創意融合,豐富對話內容
如果說“內容為王”是出版業發展不變的主題,那么“創意制勝”就是出版業長久發展的動力之源。融媒發展語境下,出版物作為單一商品的營銷理念已經落伍,出版社與讀者的對話不應該局限于內容表達的互動,還應該體現在讀書設計、營銷策略上。在當前快餐文化的沖擊下,讀者的消費習慣也在發生變化,功利性和目標性顯著。因此,作為傳統的出版業應當利用好“眼球經濟”在圖書的裝幀設計上下功夫,通過增加外在吸引力提高與讀者對話的可能。另外,近年來實體書店以“空間+文化創意”模式為主導開展的營銷策略,加強與讀者的對話交流。
(三)完善對話體系
傳統出版與讀者的對話不僅僅是出版物與讀者的對話,還應該包括編輯、作者、讀者與讀者的對話。首先,編輯與讀者實現對話是提高出版物質量、開發出版市場的前提之一,編輯可以在互動中獲取讀者的興趣愛好、讀者意愿、激發出版靈感,讀者可以在互動中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其次,作者與讀者的對話,是當下發展“粉絲經濟”的方式,簽售會、粉絲見面會等對于培養讀者忠實度、開拓圖書市場意義重大。除此之外,構建讀者之間的互動,對于凝結讀者力量,發展市場具有帶動作用。
三、結語
長期以來,大眾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閱讀習慣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被逐步地瓦解。新的閱讀習慣正在形成,這種改變不僅僅是閱讀方式的改變還意味著媒介權利的轉移。綜上所述,科技的進步引起傳播方式的進步,無論是傳統的出版業還是新興的出版業都是以滿足讀者需求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傳統出版業的紙質圖書是文化發展積淀的產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傳統出版業要不斷加強與讀者的對話,在雙向交流中實現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