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榮 汪勝民
摘要:語文作為我們的教育課程之一,在教授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培養良好道德素質、思想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小學生已經具有正確評價事物的能力,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管理和教育具有積極作用,做到以文育人,對他們以后的發展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語文 教學 思想
小學階段的語文思想教育理念要求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思維過程。不僅僅要求教師單方面利用書面形式講解內容,還要考慮到目前的教育改革體制,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生活,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應不斷改進,以文育人,加強對學生思想態度的教育。
一、語文教學的問題分析
常規的語文教學不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枯燥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熱情。語文教師在教課文時,采取背誦的方法來教,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章不感興趣,不能深刻理解知識,這讓原本豐富多彩的內容變得枯燥乏味,也有的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問學生一個問題,學生思考的短時間內,老師并不給建議,卻直接公布答案,甚至建立統一的標準問題答案,這使得學生對學習語文知識失去主動性,無法享受知識的樂趣。
二、通過以文育人提高語文思想教育的具體措施
現階段,小學生的教材內容多樣,學生對課文如果不能理解,就會直接導致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誤解,產生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盡量選擇正面教育,給學生灌輸更多的健康思想,滲透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在教授六年級課文“鄭成功”時,鄭成功一生與清朝抗爭,驅逐荷蘭殖民者,奪回臺灣,體現了他堅決反對外國侵略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學生認識到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性,文章的靈魂所在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對于文章整體思想感情的分析是對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文章的中心思想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是直接表現出來的,而是經過閱讀后通過文章作者對人物進行分析,了解情境才慢慢探索出來的。熟悉課文的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走入文章,了解故事的經過,以此來領悟文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小學語文教師要仔細分析教材內容,做好教學設計,向學生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巧妙地滲透德育內容。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給予是快樂的》講述了一個生動的小故事。保羅在圣誕節前夜,結識了生活困苦的男孩,經過一夜的相處,貧苦男孩靈魂震撼了保羅的心,讓保羅體會到給予是幸福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滿足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人物神態描寫,充分體會人物的情感,幫助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駕馭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在充分開展精品課程和視聽課程的同時,通過優秀的教學和先進教具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展示祖國的美麗和自然現象的神奇,讓學生們了解先進的科學成果,激發小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比如在《四季之美》的教學過程中,用多媒體教具展示四季的自然景觀,讓同學們動情地跟著音樂大聲朗讀,讓學生欣賞美麗視頻風景,更加深刻地了解課程內容,激發小學生熱愛環境的情懷,堅持思想道德教育的自然滲透,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接受德育教育。另外學生學習新詞語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根據漢字詞語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漢字的結構,了解漢字與人類思想發展之間的關系,把漢字教學與思想德育結合起來,例如在講解漢字時,將同音字、多音字字結合起來,分別用這些詞語造句,讓學生理解不同的漢字的意思。向學生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勢,將文字和詞語滲透到道德教育中去,切實培養同學們高尚的思想品德。
另外,朗讀和寫作也是小學的語文教育中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要教授學生課文內容的同時,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必要的時候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想寫出來,把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懷體現出來,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當時寫文章的第一視角,與作者靈魂產生共鳴,讓學生主動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比如在《父愛之舟》的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先朗誦課文,讓學生了解父愛的偉大。在講授《牛郎織女》課文時,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感情。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領會文章內容的精髓,培養他們正確的思想意志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三、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完成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讓“以文育人”正規化、制度化,創造和保持良好小學語文教育形勢,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將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較好的道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