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西田文郎
在孩子遭遇失敗的時候,家長最好能冷靜下來和顏悅色地對他說“要小心一點兒哦”。這樣一來,孩子會清楚地認識到問題的所在,知道下次得更小心一點兒。
遺憾的是,大多數父母都會抱著“為什么連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的態度否定孩子。這樣的發火不僅毫無用處,還會使孩子陷入負面思考的錯覺中。
小時候的我是個非常淘氣的孩子,在兄弟四人中,我是最不讓父母省心的那個,經常和別人打架。即便如此,母親也從未對我發過火,每次她都會說“下次要注意”,但從來沒有不問青紅皂白地批評:“你怎么總干這種事!”
我的哥哥姐姐非常優秀,常常被夸獎“真聰明”。即便如此,母親也從來沒有說過我是個“一事無成的孩子”。每次她都會對我說“你是個善良的孩子”。
在她的影響下,從上幼兒園的時候起,我就認為自己“和別人的大腦構造不一樣”“我最了不起”,具體哪里了不起呢?我的生日是5月5日,這一天是日本的法定假期,可以不去上學,因此我認定“學校是因為我過生日才放假的”。這都是從小在母親的影響下產生了好的錯覺的緣故。我常常想,如果是在別的家庭里長的,或許我真的是個一無是處的人。
對于母親的教育,我認為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教會了孩子時代的我什么才是真正的反省。
當時,我們班有一位腿部有殘疾的女同學A。雖然并非出于惡意,我還是和男孩子們一起嘲弄她。某天放學后回到家,母親問我:“你是不是對A做過無禮的事情?”如果換成其他母親,恐怕會馬上很生氣地說:“不許那樣做!”然而我的母親并沒有那樣,她只是小聲嘟囔了一句“聽到這件事,媽媽很難過”。聽到她這樣說,我立刻意識到自己無意之中做了壞事,從那以后,不僅自己再也沒有嘲弄過那位女同學,我還命令小伙伴們再也不許對她說那樣的話。母親沒有直接說出“不準”這兩個字,卻用間接暗示的方式教會了我不能去做那樣的事情。
另外,我之所以能馬上做出母親期待的反饋,大概是因為她平日里經常告訴我“你是個善良的孩子”。在正面評價下長大的孩子最終也一定會成為父母所期望的樣子。這就是肯定性錯覺的力量。
現在想來,正是因為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才沒有產生不好的錯覺。父母給予孩子的最初的教育非常重要,孩子會從中學會自我認同,學會相信自己的能力,養成絕不輕易言敗的性格,這些都是肯定性的錯覺。
小學時代完全沒有好好學習的我在某個時期忽然開始認真學習,成績也隨之很快提高了。由此可見,只要大腦產生了好的錯覺,人們就能輕易變得出類拔萃。
然而,一旦產生了否定性錯覺,就很難在人群中出類拔萃了。長此以往,人生就會不斷面臨各種失敗。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抱有“有志者事竟成”的錯覺非常重要。(摘自《錯覺的法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圖/趙勝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