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宗澤小學 張斌斌
《父愛之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吳冠中。文本語言平實如話,但文字背后卻飽含深情。課文以夢境的形式打開作者對往事的追憶,描寫了一個個父子間的生活場景,字里行間充滿了生活的艱辛和父親細膩深沉的愛,以及我的懂事和對父親的思念。
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注意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表達要素是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根據年段目標要求,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引導孩子進行深度思考,創設平臺給予孩子充分表達感受的機會。
課文篇幅較長,教學時宜有意識地采用一些有助提高閱讀速度的學習方法。課文內容年代久遠,除了課前要布置預習之外,在教學時教師有必要主動提供一些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通過本冊第二、四單元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在以上兩個方面應該都已有一定的能力基礎。本文雖然生字詞較多,但五年級學生應該已具備足夠的字詞學習能力,沒有必要再安排單獨的字詞學習環節,個別疑難字詞只需隨文學習即可。
1.知人論世,了解文章背景;能憑借印象、借助提示快速梳理文章脈絡。
2.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或細節,初步感受文章蘊含的感情;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樂于說出自己的感受。
3.能通過對具體詞句的品析,深入體會深沉的父愛。
1.教師: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和人物背景。
2.學生:通讀課文3遍;自學生字新詞,包括《詞語手冊》;思考課后習題,特別是想想每段話主要寫了什么事。
1.揭題導入(3分鐘)
整整100年前的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但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場失敗的外交。屈辱的消息傳回國內,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在此后的十來年間,中國大地大事不斷,“軍閥混戰、國共糾纏、日寇虎視、時局動蕩”,全國人民生活條件普遍困難。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有興趣,可以上網去搜索一下。
今天要講的是另外一個故事:1919年,在江蘇省太湖邊的宜興縣北渠村,有個叫吳爌北的鄉村教員,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這個孩子叫吳冠中。他們家在經濟上并不算太糟糕,還可以勉強供他求學讀書。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很多人家是讀不起書的。簡單地說,父親對兒子寄予厚望,兒子對父親也是很感激的。
孩子會慢慢長大,父親也終究會老去,直到離開人世。也許是某一個夜晚,吳冠中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夢到他的父親,夢醒時分,淚濕枕巾。于是,他披衣起床,提筆寫作,回憶夢境,也回憶那些因夢境而勾起的陳年往事。這篇文章就是回憶性散文《父愛之舟》。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所有的故事只有放到那些特定的歷史時空里,在理解上才有可能更接近于真實。搜集整理信息是對六年級學生的要求,五年級的要求是結合資料理解文本。因此在這里,教師通過前期篩選整理,主動、直接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通過簡短的語言描述奠定課堂基調,并指出課文特色。同時明確一個極易引起誤會的地方:課文除了夢境,其實更多的是回憶。關于這一點,很多文本解讀材料都是錯誤的。針對這部分,教師獨白長達3分鐘,教師語調一定要符合語境,扣人心弦。
2.往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8分鐘)
(1)回憶課文,拼湊課文內容。(3分鐘)
不準打開書本,開火車回憶印象深刻的往事,盡量說得概括一點,教師隨機概括成詞語:養蠶——住客棧——逛廟會;背上學——湊學費——送考——送學。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預習過課文,這是基本學情。不準打開課本,就是為了促使學生調動記憶。教師概括詞語是因為概括成詞不是現階段的學習任務。“考”是本文的易錯字,隨機生字教學。在本環節中,聽的同學同樣具有學習意味,一邊聽一邊回憶,默默構建內容輪廓,這是“傾聽”的訓練。這是第一次回憶課文內容,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一點印象。開火車可以形成一種應激情景,把真正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呈現出來。為了教學流暢度,可以事先準備好相關詞條,也可以讓優等生配合提取張貼。
(2)默讀課文,想想每段話的主要內容。(3分鐘)
通過大家的共同回憶,我們基本上湊齊了全部的課文內容。課文有點長,好在娓娓道來,寫作也比較規范,除去首尾呼應,基本上就是一個段落對應一件往事。現在請大家打開課文,快速默讀課文,把老師的板書內容寫在相應段落旁邊。
【設計意圖】初次直面文本,訓練的是“速讀”。文章篇幅較長,教師提供的詞語,是為了提高閱讀速度和縮短整體感知的時間。
(3)梳理文章脈絡,完成整體感知。(2分鐘)
板書【往事】,指名匯報正確的事件排序。再齊讀一遍,加深印象。
【教學反思】這是形成共識階段,宜采用指名匯報。
3.畫面:再讀課文,觸摸情感(13分鐘)
(1)板書【畫面】。指名3人說說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畫面,要求盡量說具體,同時說說印象深刻的原因。(3分鐘)
【設計意圖】場景是什么?就是一幅幅浮現在腦海里的生動形象的畫面。強調在閱讀時出現畫面感很重要!還是要求不準打開書本,這是二度調動記憶,也是“說”的訓練。引導說出原因是為了同步觸發情感,也為下個環節寫批注做示范。適當互動,引導體會“父愛”。
(2)默讀課文,快速找到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用橫線畫出相關語句并寫上原因。(5分鐘)
【設計意圖】之前是“說”,現在是“寫”,形式上有變化。
(3)同桌交流。請與同桌交流一下你找到的語句,并把和同桌交流的結果也記錄在書本上。(5分鐘)
【設計意圖】同桌交流是為了給學生最充實的交流時空。要求把交流結果記錄下來是為了保證交流實效。
4.詞句:三讀課文,品味父愛(15分鐘)
(1)直接出示:父親從家里帶了粽子,找個偏僻地方,父子倆坐下吃涼粽子。吃完粽子,父親覺得我太委屈了,領我到小攤上吃了碗熱豆腐腦,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設計意圖】這個板塊是承接同桌交流后的集體反饋,教師作為學習伙伴,直接出示語句也無妨。語句是教師找來的,但理解還是要學生先講,教師再指導或提升。
①指名讀并說感受,同學補充。
預設:偏僻地方;涼粽子、熱豆腐腦;他就是不吃。板書【詞句】
【設計意圖】之前是用自己的話說,現在是直接讀課文中的文字。相信五年級的學生已初步掌握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經驗幫助理解體會課文的能力。
②教師提升。
去掉“涼”“熱”可不可以?加在這里,你有哪些解讀?
【設計意圖】這是提升點。鼓勵學生先表達,教師再提升:涼的是生活,熱的是父愛。教學就是要稍稍往高處拔一拔。
(2)直接出示:我背著書包伏在他背上,雙手撐起一把結結實實的大黃油布雨傘。他扎緊褲腳,穿一雙深筒釘鞋,將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條極長的粉綠色絲綢汗巾可以圍腰兩三圈,還是母親出嫁時的陪嫁呢。
①指名讀。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明白這是父愛常情,在生活中要留心觀察、細細體味。
②把文字轉化為畫面。教師板畫(或者請學生板畫)。強化“一把結結實實的大黃油布雨傘”,你讀出了什么?
【設計意圖】“涼”“熱”是學習,“傘”就是嘗試練習。
③給黑白畫加上色彩,引導關注“汗巾”。
【設計意圖】除了“絲綢”“陪嫁”之外,通過刺眼的“粉綠色”引發認知沖突,進一步加深印象和體會。引導學生從“笑”讀出“酸”!“粉綠色”是鞏固練習。
(3)直接出示: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與在家里撒嬌的哭、發脾氣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樣,是人生道路中品嘗到的新滋味了。
①指名讀。說說“新滋味”是什么?這一年吳冠中多大?你有過這樣的心酸嗎?
【設計意圖】通過聯系自身建立同頻感受,便于理解體會。
②他為什么心酸?錢是怎么湊的?
【設計意圖】通過追問,促使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體會。
5.尾聲(1分鐘)
課文為什么以“父愛之舟”為題?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板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