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鏡漪
摘要: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形勢一路向好,各行各業都取得了新的發展,尤其是依托互聯網平臺的經濟模式高歌猛進。如今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不論是傳統經濟實體,還是新興經濟模式都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金融媒體作為一個金融經濟與新聞媒體的結合體,對經濟形勢的解讀,經濟決策的指導和經濟趨勢的分析等有著重要作用。我國經濟新常態對金融媒體未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將分析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基本特點和相關概念,探討新常態形勢下,金融媒體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金融媒體 現狀及發展
一、金融媒體的概況
金融媒體是金融經濟與新聞媒體的有機結合,簡單來說,是指對利用各種媒介渠道對金融經濟信息進行整理和解讀的機構。金融媒體包括各類紙質財經媒體、電視財經媒體、互聯網金融媒介等,對人們的經濟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
金融意味著內容的專業性、真實性、指導性。而媒體會影響信息傳播速度、受眾接受程度、輻射范圍等。兩者的結合是通過媒體渠道將專業的經濟資訊傳播給大眾,讓人們能更好的了解目前的經濟形勢,分析經濟現象,做出經濟決策。金融媒體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媒體可以歸納到新媒體產業中去,通俗講,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是借助網絡延展的具有精準投放、點對點傳播和與用戶交互性強的媒體,譬如,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有極強的交互性,讓用戶使用時評論、投票、活動等,而且每個公眾號都有自己的獨特定位,像金融、情感、美食、旅行、職場等,讓用戶能各取所需。金融屬性的媒體也能自然而然地融合到新媒體中。
從全球新媒體產業發展來看,我國目前的新媒體發展不僅高速、而且高產。簡單歸納成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新媒體廣跨界。新媒體通過不同的智能終端,包括PC端、手機移動端等,與社會生活廣泛接連。而且新媒體融合舊媒體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例如,社交新媒體微信開發小程序,不斷延展微信的邊界,之前火爆的“跳一跳”就涉足于游戲領域。第二,新媒體懂自我推銷。各類新媒體都在加強自己的營銷屬性,而且創新盈利模式,開發新的個性化功能(童清艷,2017)。例如,自媒體領域網易公眾號、咪蒙等公眾號大號經常會有軟廣文,連接銷售。第三,新媒體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二線大城市新媒體更多活躍,東西部新媒體產業有嚴重差距。像今日頭條、抖音等都在一線大城市發展。而且新媒體有時為了爆紅出名,利用低俗內容博眼球博出位,產生了不利的社會影響,譬如,前段時間的高鐵霸座現象,霸座男反而一躍成為微博認證大V,借負面輿論成為網絡紅人,令人深思。
就金融媒體來說,目前的發展比較穩健。可以從兩方面進行總結:
首先,傳統財經媒體在不斷融合新時代科技,不斷創新。例如,財經紙媒也在進行線上運營,擴大社會影響,壯大品牌影響力,我國較知名的財經報刊有《第一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等,在線上更新和設計都比較用心。再者,電視財經傳媒也不斷推陳出新,向用戶解讀經濟內涵,傳達國內外經濟形勢與發展,同樣獲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包括《財富人生》、《中國證券》、《財經今日談》等節目。
其次,新金融媒體不斷涌現,促進金融市場繁榮,提供金融媒體多樣性。金評媒(互聯網金融媒體)、金融界(財經金融門戶、證券交易網站)、武大金融網(金融自媒體平臺)等不斷進入公眾的視線,為大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和資訊。拿金評媒來說,根據其官網信息,金評媒于2014年成立,推出Jpm.com這個互聯網金融專業網絡媒體網站,產品服務內容是關于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業評論。它的創新之處在于他的盈利理念和運作模式,不以廣告變現為生產之道,而是通過用戶創造內容模式,提供優質內容,將優質流量引導到不同需求的群體,從而獲得產品服務收入。2015年獲得A輪5000萬融資后,2016年開始進軍國際,在紐約、硅谷建立相應基地,包括記者站和創新研發中心,以期在5年時間打造成領先的資訊和金融信息交流機構。金評媒作為一個典型的互聯網金融媒體,在運作模式和盈利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創新,而且利用旗下互聯網媒體發布國內外的金融資訊、行業專業的經濟解讀、企業資訊平臺信息和相關的理財產品,為金融媒體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榜樣。
二、經濟新常態下金融媒體的發展前景
就目前我國金融媒體的發展形勢而言,尤其是我國目前進入了經濟新常態,政治經濟上的一些特征和偏向將會對金融媒體的發展前景產生影響。在辨析新常態對金融媒體的影響前,勢必要先對經濟新常態的一些特征做簡單分析。
(一)經濟新常態特征
根據習總書記(央廣網,2016)的闡述,我國經濟新常態整體上具有經濟增長速度轉換、資源配置方式轉換等豐富內容。央廣網(2016)對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和理念進行了深入解讀,包括以下主要特征:1. 增長速度轉變: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這點是指我國經濟從以往的超高或高增速(2010年我國GDP增長速度是10.6%,2015年降至6.9%,2017年保持6.9%,預計2018年下滑至6.7%)轉向中高速增長。2. 產業結構調整: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從2017年的GDP各產業的貢獻量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狀態。第一產業的GDP絕對額超過65000億元,第二產業近350000億元,而第三產業約430000,大大超過了第一和第二產業的數值(如圖1)。3. 增長動力變化: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這是一個長期趨勢,對我國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國家統計局(2018)研發經費數據核算,我國2017年在研發領域投入總量為17500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11.6%。
如今,我國經濟新常態也步入了新階段,要對我國宏觀經濟的轉變有科學全面的認識,譬如,經濟增速由“快速下滑低迷期”走向“穩中趨緩調整期”(央廣網,2017)。在這樣的經濟大背景下,金融媒體的未來將有何影響?
(二)金融媒體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展望
金融媒體范圍廣,目標群體也各有側重,更加重視金融經濟形勢的探討和經濟現象的解讀。例如,我國比較知名的兩大財經報刊《21世紀經濟報道》和《經濟觀察報》,兩者在用戶群體上有很大不同。前者的目標讀者是經濟知識相對淺薄的群體,報刊初學經濟知識,非專業經濟愛好者。而后者的目標讀者要求較高,重在專業知識豐厚能研究思辨的商務人士。
經濟新常態作為我國目前較長期的一個經濟背景,金融媒體自身除了在解釋和分析外,也需要調整自己的發展路徑,以便取得更長遠的發展。
1. 金融媒體的優勢。首先,金融媒體,屬于第三產業服務業,媒體發展需要用戶群,而用戶粘性又取決于媒體的內容。金融媒體通過一系列的金融經濟資訊讓大眾了解并掌握自己的需求,獲得企業和消費者的雙贏。
其次,金融媒體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累積了不少讀者,有一定固定的客源用戶,擁有較大的用戶群體,例如,《經濟觀察報》長久不衰與其目標讀者的支持或多或少產生關聯。
再次,專業化的分析和深入的經濟解讀是最核心的競爭力。譬如,近來又形勢加劇的中美貿易摩擦,各方金融媒體能否有更專業的經濟分析,滿足大眾的需求,是一中難得的本領。
最后,結合“互聯網+”理念,不斷創新。借助互聯網平臺和計算機技術,譬如,大數據、云計算等,有平臺優勢。形式多樣且新穎,具有創新性,能不斷開發新功能、新概念和新產品,譬如,AI結合產品內容輸出。
2. 金融媒體的劣勢。金融媒體憑借其專業內容和深度技能建立了一定的行業門檻,但是互聯網時代,媒體群體大,而且競爭對手多,例如財經報刊《21世紀經濟報》不僅要面對國內的競爭者《經濟觀察報》等,還要面臨外部的競爭力量《FT中文網》等。
同時,青年用戶讀者崛起。這類群體通常好奇心強,用戶粘性不強。金融媒體的專業內容與青年需求不完全匹配。例如,股市風波、證券市場等資訊信息可能對青年讀者沒太大的吸引力。
3. 金融媒體的發展前景。經濟新常態表示經濟增速處于中高速,對金融媒體而言,可能是流量增速即讀者或閱讀量等可以量化的內容的變化不明顯。金融媒體企業應不過分重視流量趨勢,而更多的經營產品,即資訊、報導等信息。而且,經濟增長動力轉變為創新驅動,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這給金融媒體帶來啟示。要多維度進行創新,要更好的發揮自己服務業的作用。
金融媒體,不論是紙媒、電視還是互聯網,都要重視創新,重視內容,發揮服務功能。
首先,金融媒體看到自身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譬如,互聯網金融媒體借鑒傳統金融媒體的專業化經濟解讀和經濟分析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像金評媒的資訊內容可以借鑒《經濟觀察報》的風格和特色。紙媒也要學習和結合時代工具,例如《21世紀經濟報》的線上數字化版面比較簡略粗糙,可以增設相應的專題欄,開發網頁內容,更好的服務用戶,創造經濟價值和品牌價值。
其次,金融媒體應保持創新和創意,走出“專業+個性+創新”的道路。專業要求金融媒體過硬的專業本領,這點跟它的金融屬性有關,經濟問題的剖析是否深刻,是否能深入人心,而且讓大眾明白,這需要資訊內容嚴謹客觀和通俗易懂。個性則是保持差異,金融領域內容廣泛,用戶群體也各不相同,能否進行精準的匹配,需要與目標讀者進行互動交流,抓住和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例如,建立讀者群,測試專題資訊的流量情況。創新則是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例如金評媒的用戶創造內容模式,和利用流量導入產品賺取產品服務費的盈利模式都是創新的結果。
最后,發揮服務作用。這一點更多要求的是金融媒體的發展態度,服務大眾,服務目標讀者,才能更好的實現保質保量保創新,從而促進自身的長遠發展。
三、總結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如今和未來經濟將呈現出一些基本特征,譬如,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變成中高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等。這些將對我國不同行業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同影響。金融媒體而言,處于第三產業領域,也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在經濟新常態趨勢下,金融媒體需要發揮自身優勢,走上不斷創新,不斷重視內容,發揮自己的服務作用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Steve Schifferes.The Future of Financial Journalism in the Age of Austerity,2011. http://www.city.ac.uk/__ data/assets/pdf_file/0016/151063/The-Future-of-FinancialJournalism-in-the-Age-of-Austerity.pdf.
[2]金評媒.關于我們. http://www.jpm.cn/article-130-1.html.
[3]國家統計局. 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2%. 2018.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 t20180213_1583420.html.
[4]童清艷. 新媒體現狀及未來媒體發展趨勢的分析研究——用戶自主傳播的媒體創意效應. 2017. 人民網.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406/c411992-29193037. html.
[5]央廣網.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六大特征及理念.2016. 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60112/t20160112_521111302.shtml.
[6]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專家:中國經濟“新常態”步入新階段,預計明年GDP增速6.7%. 2017. http://finance. cnr.cn/txcj/20171127/t20171127_524039916.shtml.
(作者單位為江西省南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