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山
摘要:通過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的思路,提出了相應的戰略思考,并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綠色 創新 環保
綠色發展作為十九大報告重要內容,為未來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指明了路線圖,綠色發展將迎來新的戰略機遇。而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灣區)作為世界級灣區的定位更需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指引建設綠色低碳灣區。
如何努力將灣區打造為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創建美麗中國”示范區和綠色發展示范區,本文重點從以下五方面談談思路:
一、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是綠色發展的龍頭。灣區綠色發展,要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實現從工業設計到注重綠色設計的轉變,要從綠色發展的總目標看綠色頂層設計如何為綠色發展服務。同時要廣泛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政府應聯合灣區三地的高校、機構、企業各方專家人才共同參與協商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綠色灣區方案。
二、綠色金融
灣區應大力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四大綠色金融業務,幫助拓寬綠色企業融資渠道。還要建立排污權管理和交易制度、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水權初始分配和交易機制、生態保護基金制度等,形成與灣區環境保護相適應的技術能力與現代化制度保障體系。
綠色標準評定與建立是目前綠色金融發展的難點,建議通過成立專業化綠色擔保機構,完善綠色金融產業鏈條,并推動行業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加快建立綠色評估、評級標準,同時鼓勵會計師事務所、環境咨詢類公司、學術類研究機構等多方參與設立綠色金融第三方服務機構,提供綠色認證、綠色評估、綠色評級、能源審計、碳核查、能源管理體系建設與認證等綠色金融專業服務。通過打造綠色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創新金融產品,為灣區綠色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升級輸出高效創新的金融平臺服務。
通過綠色金融產品的推行,能有效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產業綠色發展、促進銀行自身可持續發展三者結合,增加綠色金融供給和占比,服務實體新經濟。比如國家開發銀行于2017年11月21日面向全球投資人發行50億元“粵港澳大灣區清潔交通建設”專題綠色金融債券,這些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灣區軌道交通網絡,有效提升當地綠色出行水平。
三、綠色新動能產業
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層面的灣區,其成功取決于它內生的創新活力能否為灣區高質量發展源源不斷提供新動能,在新的全球和國內產業競爭格局中,如何用綠色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從0到1、1到100的突破,將成為灣區亟待攻克的難點。
(一)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統籌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發展模式,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創新平臺。希望在國家層面支持灣區打造全球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廣東國家大科學中心,加快對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科技計劃;推進灣區實驗室及工程中心體系建設,推動港深政府共同設立“創新科技管理局”,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二)大力支持創新產業
為支持灣區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應以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區內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區塊鏈、VR/ AR、3D打印、柔性電子、量子通信等創新科技的研發及應用,以及積極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灣區創新產業和智慧城市集群式發展。此外還應增設稅務優惠等鼓勵措施,加快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大力開拓創新技術與產品的發展空間及應用市場。
(三)深度融合產學研資
深化整合灣區高等教育資源,支持三地高校合作辦學,為灣區創新產業提供智力和人才資源支持。此外,要依托類似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這樣的新型產學研機構,深度融合科技研發、創業投資、科技金融、企業孵化、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六大板塊的創新創業孵化體系,結合灣區良好的市場環境、豐富的產業商業金融資源,落實粵港澳聯合創新資助計劃、地方創新券和科研經費跨粵港澳三地使用等舉措,促進高科技成果的轉化,凝聚國際創意和科技人才,全面推動灣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因此建議設立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匯聚區內相關產學研代表,全面統籌灣區科技交流與合作。
四、綠色低碳生態環保
和世界先進的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是短板,所以必須采取強效生態環保措施,踐行綠色低碳,增強環境發展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一)切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在灣區建設過程中,要積極倡導低碳的生產、生活模式,營造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推進社會協同治理,共建大灣區優質綠色生活圈。
(二)制定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建立生態保護和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
嚴把市場準入關,用更少的資源、更好的環境、更多的綠色、更友好更智慧的城市管理,把灣區建成綠色、宜居、宜業、宜游的世界級城市群。
(三)增設城市發展綠色考核
城市最大的競爭力就是良好的生態,而生態就是最低碳、最高效的發展方式。面對綠色青山,不僅要算經濟賬,更要算生態賬。比如惠州在2017年初就將“構建GDP與GEP‘雙核算、雙運行體系”鄭重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以衡量和展示生態系統狀況。
(四)提高“藍綠”占比,擴圍綠水青山
大力支持海洋生物和海洋信息科技等新興產業產業,推動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加快海島信息化建設,構建智慧海島。
(五)優化能源結構,廣泛利用可再生清潔能源
利用灣區獨特的資源優勢,積極支持風能、太陽能、波浪能等綠色生態能源應用,合理規劃能源構成、布局和智能電網,實現能源清潔化、高效化、低碳化。
(六)降低能耗指標,嚴控排放標準
推廣超低能耗建筑和新能源汽車,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考核制度,包括綠色建材、綠色建造、綠色運營、綠色更新、綠色處置。
(七)依靠科技進步,破解污染物無害化處理難題
在未來數十年中應努力控制污染和碳排放,并做好垃圾、污水、廢氣的深度無害化處理和回收利用,以實現到2050年污水、垃圾和碳排放全部為零的目標,為此應創新完善污染聯防聯治與協同執法工作機制,支持灣區環境實驗室的發展,組織開展污染指標協同監測、預警、治理等重點環境治理技術攻關,提高環境治理的針對性和精細化。
(八)合理利用生態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
(九)加強公眾環保意識
始終秉持“生態守望、久久為功”的施政理念,強化“從紙面到地面”的剛性執行力,善用博大精深的國學智慧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元素,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實惠激發公眾參與活力,加強居民的環保意識教育培養,摒棄一些對生態環境有害的行為習慣,倡導綠色文明新風尚,鼓勵低碳出行,提倡簡約適度的綠色消費,保留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智慧,對綠色灣區的建設至關重要。
大灣區,綠灣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要注重促進城市間形成良好的綠色低碳產業分工,增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構建綠色低碳的消費生活模式,構建綠色低碳城市群,為中國綠色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18年5月11日.
[2]黃曉寧. 推動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 證券時報,2018年6月15日.
(作者為廣州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系首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