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
【摘要】建筑行業是維持中國經濟運行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柱,但隨著經濟結構的日臻完善和市場政策的多元變化,建筑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同時,“營改增”稅務變革措施在全國推行,既給建筑業加大了稅務風險,也給建筑企業帶來轉型升級的發展良機。降低稅務風險,改革稅務管理,促進企業的財稅管理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如何在“營改增”的政策環境下,逐步建設、完善起稅務風險管理體系,成為企業稅務管理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建筑企業;“營改增”;稅務;財務管理;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12.42;F426.92;F406.7
建筑企業稅務風險,指建筑企業在其稅務管理工作過程中,因為涉稅的財務工作存在的不確定性會導致企業出現經濟損失,或者違背稅法相關規定的情況。建筑企業的稅務管理水平體現了企業稅務風險防范成效的高低,而且也關系到企業經營效益的好壞。所以,要全面正確應對稅務風險,大力提高建筑單位的經濟效益或降低稅收損耗,進而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這就是建筑企業進行稅務風險管理的終極目標。建筑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其實就是財務系統之間相互調配、統一的過程,既要做到稅務風險的精確識別和精準評估,制定科學、有效、條理清晰的風險管理措施,也要充分、科學利用稅收紅利統籌安排,形成企業內部資金鏈的健康、持續供給。
一、建筑企業風險管理框架
建筑企業的風險管理框架以內部環境為基礎,首先對企業的文化等管理制度、薪酬體系等進行管理;進而設定目標,進行風險評估和識別;風險識別要及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風險應對方案。最后可以結合智能信息技術和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形成建筑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基于COSO框架管理體系流程,如圖1所示。
二、建筑企業的涉稅風險種類和成因分析
建筑企業涉稅風險的類型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違反稅法規定造成稅款少納或未納等情況,進而導致面臨補交稅款、罰款等處罰的風險;另外一種是企業在稅務工作過程中因所用稅法不當,未充分考慮國家的稅務優惠政策,造成企業繳了不必要的稅款,額外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而建筑企業稅務風險的原因可以追蹤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企業內部稅務風險管理的意識淡薄,很多建筑企業過度看重以產值或者工程進度等工程成本管理的方式進行成本管理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精細化管理產生的經濟效益。也說明了企業粗放型經濟模式的落后性。只有完善企業管理體系和風險識別、應對體系,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企業競爭發展中獲得較高的經濟利潤。外部因素是由于我國的經濟復雜、稅務政策變化頻繁,未能及時正確應對相關政策變化等情況,從而導致稅務風險的發生。
三、基于“營改增”后建筑企業涉稅風險分析
(一)企業內部環境稅務風險點
建筑行業由于其項目地點多,管理層級較多,增值稅抵扣鏈條長,增值稅的征管以扁平化的企業管理為宜,這種扁平化的管理方式無形中會增加稅務風險。增值稅是國家強制性的征稅,其政策較為嚴格,可通過發票控制稅收。然而建筑工程從方案到竣工,合同、物流、資金流等情況產生的發票數量巨大,導致企業存在虛開增值稅發票、購買增值稅發票等情況,給企業稅務管理增加了難度,因為發票不能統一管理,并且很多項目部的稅票來源也存在嚴重的問題,給稅務管理增加很大的風險。建筑工程的合同金額巨大,“營改增”后原合同的條款很多不能滿足要求,新的合同簽訂容易因忽略一些因素導致稅務風險增加。如未按稅務部門的要求核定增值稅計稅價格會造成企業增值稅計算偏高、未注意付款方式、結算時間會導致企業遲交稅款等不利情況。與營業稅相比,“營改增”后會額外增加財務人員的工作難度,因為增值稅的科目繁多,如轉出“未交、多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等,另外增值稅的稅率有五檔稅率,如果相關財務人員未能正確掌握相關稅務規定,將給企業帶來更大的稅務風險。
(二)企業經營環節稅務風險點
營業稅制度下,很多業主的信息存在不對稱性,建筑企業就無法識別業主的納稅人身份、計稅方法等,導致企業無法正確給出報價方案,不利于后期的增值稅管理。針對“營改增”前成本預算可以忽略價稅分離,而“營改增”后其成本計算費用的估價方式發生變化,會給企業的工程成本增加風險。“營改增”后建筑企業供給側的材料供給、合同支付方式、合作發票等有較為詳細的要求。如材料供應商直接開票的對象是業主,該部分的稅款由業主抵扣,但是又不會向建筑企業開具相關發票,直接導致企業對稅款的科學性預估發生偏差。項目工程存在分包的情況下,若分包單位無法提供增值稅發票給總包商,不但進項稅無法抵扣,而且分包單位的成本也因沒法扣除而導致運營成本升高,進而嚴重影響了總承包單位的稅負。
四、構建建筑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模式
結合企業的管理特點以及“營改增”后企業潛在的風險,以節約企業的成本、提高工程效率等為目標,建筑企業應從企業內部環境、企業經營環節兩個方面建立稅務管理體系。
(一)企業內部環境稅務管理
建筑企業應該調整當前的業務管理模式,根據項目的合同、資金流以及發票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架構完善、組織完備的增值稅抵扣鏈條,充分完成進項稅的抵扣。另外應優化企業的組織架構,明確總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管理職責,去除不必要的中間管理層,縮短增值稅的管理鏈條。發票管理的工作應設立專人專管的模式,即設置專用發票管理的崗位職責,由管理人員按照要求存放保管。對發票的源頭進行認證管理,從源頭嚴格審查發票的內容,辨別發票的真偽以及查明發票是否可以進行抵扣等。此外,針對專用發票的領購和發放要進行監督和管理,以確保發票的合理、合規性。合同簽訂前,要建立好客戶的檔案信息,通過技術管理人員修改合同條款。合同中應該事先明確增值稅稅款由哪方承擔,以及稅率等條款均應明確責任方,同時應按照合同條款來開具發票,并在設置發票認證后進行付款,可以避免進項稅無法抵扣的情況發生。合同在執行過程中應派專人進行監督,保管好發票并記錄好發票交易的詳細情況。必須要按照國家的稅務規定,在企業工程項目所在地進行增值稅申報,以確保納稅申報的真實性。
(二)企業經營環節稅務管理
建筑企業在承接工程項目前,應先對業主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弄清業主的納稅人身份等信息。在項目投標階段要明確工程項目稅前造價的工程量范圍,提前做好“營改增”后的項目投標定價管理。加強工程成本預算管理,應采用增值稅價稅分離的計稅方式來預算工程項目的成本。確保發票的合法合規性,并嚴核發票價款的合理性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同時設立成本考核指標,分析增值稅的成本和成本抵扣情況。選擇(材料、設備)供應商時應盡量以價稅分離的方式進行報價,再根據提供增值稅發票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修訂分包的合同條款,應明確開具增值稅發票時間等。另外通過合理方式拆分專業分包去取得材料的專用發票也可以降低企業的稅務風險。
五、結論
本文通過“營改增”稅務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簡要提出了財稅工作的應對措施,以為建筑企業謀取最大的利益。除了規避風險的一些應對措施外,我們還應該設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和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管理機制,如此才能真正建立稅務風險管理的完善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陳紅波.基于“營改增”下建筑施工企業的增值稅納稅籌劃[J].中外企業家,2016.
[2]陳林.“營改增”對建筑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文獻綜述[J].財會綜述,2016.
[3]崔東順.“營改增”對建筑業會計核算的影響研究[J]. 中國經貿導刊,2015.
[4]高喜臣.“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稅務風險控制影響研究[J].山西農經,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