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顯榮
很多人認為,走路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不教,也自然會走。隨著年齡的增長,人人都希望路好走,往往都會忽視走好路。“中國式過馬路”折射出當今社會群體的公共道德素養,亟待各方面多管齊下,共同促進安全素養的提升。走路,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教會走好路,卻是一件亟須抓好的工作。中小學學校的品德與安全教育,就應該從簡單的走路抓起。
一、走不好路的原因淺析
1.走不好路,源自公共道德素養的缺失。路人甲、乙、丙在人行道上并排走,邊走邊聊。路人丁在后面左移右拐,都無法前行,一直跟在后面,持續近3分鐘,提示前面三位路人讓讓路。路人甲不耐煩地說:“那么寬的路,你不會走公路啊?”一種典型的自私自利、知錯不改的行為,折射出公共道德素養的缺失。
2.走不好路,源自自律性差。筆者曾在一些主要的十字路口,常常看到這樣的一幕:無論交警或義工如何努力勸止,仍有一些騎車者,將車靠前停在斑馬線上,甚至繼續往前移動,趁交警一不注意,就沖闖紅燈,揚長而去。
亂闖紅燈既不文明,更存在危險,人人皆知。但生活中常有人對此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究其原因,除了人們想當然地認為交通事故概率極小,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的從眾心理外加群體效應的影響。這樣的心理導致了更多的闖紅燈現象。社會上成人群體的違章現象,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遵章守紀行為的堅守,大人與未成年人,同屬一個共生長的發展群體,彼此均受教育和影響。
3.走不好路,源自安全意識淡薄。因安全意識的淡薄,很多學生無法走好路,也不會在意身邊的道路安全隱患。
筆者在樓宇墻體轉角處定點調查:300位學生中,197位學生均快速轉彎行走或小跑,99位學生有意識放慢速度比較在意盲區方向,4位學生不愿回答問題。未成年人意識不到行走危險的高達65.7%;30位大人中,19位大人放慢步伐,在意盲區動向;8位大人步伐較快,沒留心盲區的情況;3位大人有意識避開盲區轉角處,深入了解,均是有多年駕駛經驗的私家車駕駛者。成年人意識不到行走危險的也占到26.7%
由此可見,安全意識淡薄,也是走不好路的重要原因。
二、“走路教育”系列化措施
1.以生動的事例,做好警示教育。
因走不好路,以此引發的交通事故、踩踏事故、溺水事故、跌倒事故,不勝枚舉。別人的慘痛教訓,給人一種沉痛和反思,若能令他人警醒,這些事故倒能夠產生重要意義。
2.以分層的體系,實現鞏固提升。
一、二年級,應該規范學習走好路。不必要太多的道理和說教,多些繪本、卡通、漫畫、動畫片、小游戲,均能夠切入稚嫩的心靈,融入走好路的安全教育,規范學習走好路。雖簡單,要學到位、行到位。
三、四年級,應該互幫互助走好路。多些引導,自辦手抄報、辦安全出行黑板報、編排小品劇,均可以提升走好路的品德與安全教育效果。同時,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監督、相互告誡,共同促進走好路。
五、六年級,應該自我教育走好路。加強自律教育應成為五、六年級學生的側重點,可組織征文比賽、手抄報比賽、召開座談會、開展文明出行我能行等活動,強化走好路的自律教育。
七、八、九年級,應該品味走路形象。初中生應該側重在走好路的形象和品味上下功夫。一種走好路的形象與美相聯系,一種既能夠展示自我形象和品味,又能夠注重行走安全、公共安全的引導,對初中生才有較好的吸引力和驅動力。
3.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素養。
手機、相機、DV機,已經成了大眾化的生活用品,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獲取生活素材,加以整理,成為學生群體走好路的安全文明宣傳片。也可以以開放的姿態,鼓勵公眾監督,監督別人,接受監督,共同促進群體走好路,提升安全素養。
三、強化走好路的責任意識
強化走好路的責任意識,對自己的安全負責,對他人的安全負責,對公眾的安全負責,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走路有很多規矩,也有很多的技巧,但關鍵是要從內心崇尚責任意識,欣賞負責任的行為,才能夠持之以恒地走好路。
綜上所述,中小學學校的品德與安全教育,應該從簡單的走路抓起。以簡單易行易操作的線,帶動安全教育的面,進而推動學生群體的品德與公共安全素養的提升,不失為一項切實有效的選擇。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