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凱云
一、主題與背景
要讀懂一篇文章,首先要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只有把握了主要內容,才能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小學三四年級)的閱讀目標與內容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概括主要內容是中段學習的重點,更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也成為教師教學的重點。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我們選定其作為研究的突破口,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學生概括這篇記敘文主要內容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對此,我們就如何教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開展實踐、對比分析與研究,以期能在實踐探究中發現規律,為老師們提供有效的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教學策略。
二、教材與學習者分析
1.關于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而《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島旅游,看到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被嘲鶇啄咬。他們不顧向導勸阻,讓其把幼龜抱向大海。后來,成群的幼龜得到外面安全的錯誤信息魚貫而出,結果成了食肉鳥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過以上事例告訴我們了解和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反而容易干壞事。也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與自然和諧相處。
2.關于學習者的分析
我校四年級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索自然奧秘,對于本組課文,學生是有學習欲望的。但由于閱讀量不多,加之知識面不太廣,學生的關注點只停留在表面,不會深入思考。因此,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能力需訓練,對文章的好詞好句品味需加強。
三、情景的描述和三次反思分析
(一)第一次教學實踐
師:請自由讀課文,想一想,文章寫了什么人物和動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情?
生:課文寫了我們一行人和一個生物學家向導,寫了幼龜,嘲鶇、食肉鳥。
師:那么,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生:嘲鶇要吃幼龜。
生:我們要救幼龜。
生:很多幼龜被吃。
師: 那么,我們實際上是救了幼龜還是怎么樣了?
生:我們實際上是害了幼龜。
師:所以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講了:一只嘲鶇啄(一只幼龜),我們救了那只幼龜,但是后來我們發現(很多幼龜離巢),導致大量幼龜被食肉鳥吃掉了,我們其實是(害了幼龜 )。
第一次教學后的反思
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寫到的人物和動物還比較容易,但是要說明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講,難度有點過高,其概括能力還沒能達到要求,學習的主動性也無法體現出來。基本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教師帶著學生概括出來的,有很強的牽引痕跡,學生也沒有真正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我們不禁思考:能否找到一種較為簡單的概括方法,并且有學法上的指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
(二)第二次教學實踐
這次我們決定采取“結合詞語”的教學,通過抓住關鍵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一學生帶讀以下詞語:
幼龜?海灘?偵察?嘲鶇?啄食
蠢事?返回?海鷗?企圖?棒球帽
愚不可及?響徹云霄?無遮無攔
氣喘吁吁?魚貫而出?飽餐一頓
躊躇不前?爭先恐后
師:把這四組詞語連起來想一想,選上一些詞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有一只幼龜偵察海灘是否安全,一只嘲鶇要啄食幼龜,我們要生物向導救那只幼龜,其實這樣做了一件蠢事,很多幼龜魚貫而出,成為了海鷗等食肉鳥的口中之食,我們氣喘吁吁地用棒球帽救幼龜,但還是有很多幼龜被吃了。
師:我也寫了一段,誰能選下面的詞填一填。
教師出示詞語:
后悔不已?愚不可及?氣喘吁吁
飽餐一頓?魚貫而出
生:我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結隊來到一個小島旅游,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向導勸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龜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讓食肉鳥(飽餐一頓)。 我們(氣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龜,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師: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時,我們可以用抓住關鍵詞的方法進行概括。
第二次教學后的反思
我們當初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練習通過捕捉關鍵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且在選詞填空的過程中檢測學生是否能對新詞準確理解和正確運用,并且伴有學法的引導。但是,在實踐中發現,讓學生用給出的詞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對于我校的學生來講,還是難度過高。后階段的概括,以填空的形式來概括主要內容,難度又過低,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該教學設計沒有達到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作用。而且如果獨立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關鍵詞語,對于班級中的后進生來講,有較高的難度。
(三)第三次教學實踐
備課組再次提出設想:通過記敘文的六要素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師: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誰到什么地方做什么,結果怎么樣?
生:這篇課文講了我們和向導到南太平洋的小島旅游。發現一只嘲鶇要啄食一只幼龜,我們要向導救那只幼龜,向導迫不得已救了那只幼龜。原來那只幼龜是偵察兵,我們把它救了,其他的龜因為得到錯誤的信息,成群結隊地出來了,引來了許多的食肉鳥來啄食他們。我們跑去救幼龜,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要不是我們,這些幼龜就不會受到這樣的傷害。
師:基本上能抓住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誰能概括得更簡潔一點?
生:我們和向導到南太平洋的小島旅游,發現一只嘲鶇企圖啄食一只偵察的幼龜,我們要導游救那只幼龜,結果發現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師:這篇課文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順序叫做事情發展的順序。這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叫做要素歸納法,請批注在課題旁。
第三次教學后的反思
這種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適用于以事情的發展順序來描寫的記敘性文本類型上。學生有法可依,概括出來的內容也有跡可循,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學習的主體性。
通過三次實踐教學,最后為學生找到了概括《自然之道》這篇記敘文主要內容的最佳方法。我們深信,每一種知識的獲得必有其一定的學習方法。經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有效訓練,學生定能發揮學習主動性,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有效提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更好地提高自身語文綜合素養。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