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思
創設適宜的數學情境,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在比較充分的感性鋪墊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感受數學的魅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通常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創設合適的數學問題情境,能較好地打開學生思維活動的閘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小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有這樣一道例題:“比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課堂教學時,教師沒有直接出示課本中的例題,而是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來打開學生思維活動的閘門,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三個1,問:這三個1相等嗎?學生答:相等。接著,教師在第二個1后面添上一個0,變成10;在第三個1后面添上兩個0,變成100。問:現在這三個數相等嗎?學生答:不相等。教師又問:你能通過添上適當的長度單位使這三個數相等嗎?(可以分別添上米、分米、厘米或分別添上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師問: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分別等于多少米(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它們的實際長度有沒有變化?學生答:沒有。
教師通過精心創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思維碰撞過程中數學靈感油然而生,在愉悅、生動的學習氣氛中主動發現、理解小數的基本性質。
二、創設操作情境,引領學生自主探索
創設適宜的數學操作情境,可以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自主探索新知,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操作情境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長方體的計算公式。首先,教師進行幻燈出示:同桌合作,用24個小方塊拼成一個長方體,有哪幾種情況?并填寫下表,比比誰心靈手巧!
接著,組織學生展示,并及時點評。最后,引導學生小結發現的新知: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即:V=a×b×h。教師通過創設的操作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水乳交融。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為正確引導學生理解到體積的含義,我用兩個一樣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樣多的水,并請一位學生做上記號,先往一個杯子放進一個石塊,然后分別演示把石塊取出來,再放進去,讓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這是什么原因呢?引導學生說出因為石塊放進水里了,石塊占了空間,所以水會上升。然后,我又往另一個杯子放入一個大石塊,這時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溢了出來,有的學生“呀”的一聲驚叫,我抓住時機問:和剛才的實驗相比,你又發現了什么?說明了什么?進而引導學生歸納出體積的概念。
又如在教學“10”的認識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驕傲的9》這個故事:在數學的王國里,從0到9這些數字都是好朋友。可是有一天,數字9發現它在這些數字里是最大的,就開始驕傲起來,它對其他數字說:“你們這些小不點,全都比我小,你們以后都得聽我的,我是你們的大王。”為了幫助教育9,其他數字就悄悄地商量了一個好辦法。讓數字1站在9的最瞧不起的數字0的左邊,變成一個新的數字。數字9看到這個新數以后,慚愧地低下了頭,再也驕傲不起來了。從此,數字9和其他的數字又成了好朋友,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教師將該故事把思想教育和“數”有效地結合起來,把學生帶入積極思維的學習境地,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合適的數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知識、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如何通過創設數學情境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不斷去探索和實踐。
責任編輯?韋英哲